保护地小气候效应因保护地形式的不同而可大致分为下列三种。
保护地小气候
农用地上采用覆盖物或风障等人工设施形成的小范围气候环境。通常利用覆盖物的光学和热学特性、密闭程度和空间控制,以及风障所产生的动力和热力效应,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农田的辐射输送和湍流交换,形成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小气候条件。
- 英文名称
- microclimate in protective field
- 所属学科
- 农业资源与环境
温室的存在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物理环境,它改变了辐射输送和湍流交换的状况和辐射、热量平衡,从而使温室内的农业气象要素状况与一般农田有异。温室的类型、结构、材料和温室内作物的品种、生长发育期等方面的差别对效应也有影响。其特征是:室内光照较弱,温度高,湿度大,易出现辐射型的温度分布。其中尤以辐射和温度的变化更具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与室外比较,温室内太阳辐射收入的总量减少,但辐射平衡的收入相对增加,支出相对减少。影响温室内的辐射状况的原因主要有:①由于覆盖物的遮挡,地面辐射(包括土壤、作物体表面和温室构架的长波辐射)受阻,很少逸出室外。如太阳辐射不断透入,而大部分地面辐射不能逸出,地面净辐射收入不断积累,使温度不断升高,形成所谓温室效应。夜间虽然没有太阳辐射,但由于地面长波辐射的发散受阻,有覆盖的保护地温度也要明显高于裸地。太阳辐射在进入温室前有部分被覆盖物的表面所吸收和反射,其比例与覆盖物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厚度有关;干洁薄膜的透射率一般可达80%~90%,但覆盖物上的水滴和微尘也会影响透射率。②温室顶面覆盖物对太阳辐射的光谱透过有选择性,只容许某种波长范围的光谱全部透过,另一些波长范围的光谱则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如新玻璃能透过一小部分紫外光,而旧玻璃则完全不能。③温室的方位和顶面角度对太阳入射角的影响。温室覆盖物本身造成的太阳辐射损失并不大,但因季节、时间不同而引起太阳入射角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却相当大。在中纬度地区,冬季用坡度大的顶面有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坡度越小,太阳辐射被温室表面反射的损失越大。
昼夜温度都高于室外。白天的增温程度、夜间的降温速度和温度的日变化取决于温室大小。温室大则比表面积(单位容积所具有的表面积)小,冷却效应也小,保温性能较好。有的温室白天最高温度可比室外提高20℃以上。当温度超过作物所能忍受的界限时,可用通风措施降低室内温度。顶面加盖草帘和室内设置小型覆盖,可提高室内最低温度。室内近地气层温度的分布,在日出后从一定高度起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到顶部附近温度最高;夜间仍呈上高下低的辐射型分布。
见覆盖小气候。
风障减弱障内近地层的湍流交换、增加障内辐射总量,主要有防风和保温两种效应。
风障的存在使气流受阻,风速减低,并在风障前形成小涡旋,彼此摩擦,相互抵消,使湍流交换系数变小。离风障越近,风速减低越明显;风障越高,防风作用越大。风障的防风效应因风障的材料、结构而异。一般迎风面至障高2~3倍处、背风面至障高15倍处都有减低风速的作用。背风面至障高5~6倍处可使风速减低50%。风障与风向成直角时防风效果最大;二者的夹角减小到25°~30°时效果仍不弱;到11°时效果减半。
风障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使短波辐射发生重新分配。当障壁反射到地面的反射辐射超过风障所遮挡的散射辐射时,保护地上的太阳总辐射增大。当太阳辐射较强时,障内太阳总辐射显著增加,越靠近风障增加越多。风障对障内地面的有效辐射也有影响,距风障越近,被遮挡的天空部分越大,有效辐射减弱越显著。凡此都使辐射平衡得到增加,配以湍流减弱,晴朗白天障内近地层的空气温度明显高于障外,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也随之增高。晴夜则障内地面有效辐射和冷空气平流都比障外小,而逆温较强,近地层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一般仍比障外高。障内外温差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到0.5米以上已不明显。风障的保温效应同防风作用有关,一般防风效应大时,湍流减弱多,保温效应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