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农业气象学 . [小气候] . 农业小气候 . 农田小气候 . 林粮间作小气候

林粮间作小气候

/microclimate in crop and tree intercropping/
条目作者景元书

景元书

最后更新 2022-12-28
浏览 130
最后更新 2022-12-28
浏览 13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按照一定规格间作树木与粮食作物所形成的一种复合农田小气候

英文名称
microclimate in crop and tree intercropping
所属学科
农业资源与环境

林粮间作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与农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经营,并采取时空排列或短期相同种植的经营方式。是能够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林果生产与粮食丰收的种植结构。以立体种植方式充分占用空间;植物年生长期长,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根系分布于不同土层,能充分利用不同的土壤养分,因而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林粮间作在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有桑粮间作,近代有泡桐柿树、杨树等与小麦、水稻、大豆、花生、薯类等间作。其中以桐粮、枣粮间作面积较大,以农为主,间作林木,林木株行距以5米×(40~50)米为多见。林粮间作可有效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净同化率与作物生产率。

林粮间作在空间上具有多层次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太阳辐射强度,间作田内行间平均光照强度分布大体呈抛物线形状,多云或阴天会出现多峰曲线,晴朗天气则趋近单峰曲线。上午光照强度逐渐增加,下午逐渐减少,冠东侧上午受光量较多,冠西侧下午受光量较多,上、下午总体受光量基本相同。相同树龄条件下,株行距越小,系统行间平均光照强度就越弱;相同株行距中树龄越大,冠幅也越大,遮阴度增大,系统内光照强度减小。林带走向不同,对农作物的遮阴严重程度完全不同。东西向的南侧和南北向的东侧附近因受林带遮阴较小,光照时间相对较长,光照胁地程度较轻;林带西侧和北侧光照时间相对较短,光照胁地程度则较重,存在“胁北不胁南,胁西不胁东”的规律。

林粮间作系统对田间温度有一定调节作用,能抗御干热风的威胁。如枣粮间作地可降低田间温度1.2~5℃;提高相对湿度5%~10%,减少蒸发量8%~44%。桐粮间作降低田间温度0.4~2.3℃;提高相对湿度7%~10%,减少蒸发量34%。杨粮间作可降低田间温度1~2℃,提高相对湿度6%~11%。树龄增长,株行距减小以及云量减少,降温效应增大。但特殊条件下如阴雨天或幼林间作田在晴朗无风天气中可能出现相反的增温效应,主要是由于树冠偏小和太阳辐射量较小,减弱日射的作用不明显,加上无风时湍流热交换很弱,间作田热量不易扩散而积累所致。

林粮带状间作可提高土壤含水率,增幅随间作密度而定。农田林网的土壤含水率与林带方位和离林带距离有关,在各个方位上均与离林带距离呈显著负相关。田间小气候改善减轻干热风危害,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减轻午休现象。与空旷地相比,一般能使小麦增产10%~20%。

林粮间作的林带虽多属通风结构,但由于行距小,分布面积大,防风效果往往优于农田防护林的疏透结构林带甚至紧密结构林带。其特点是大面积林木并排均匀分布,集体防风效果好。由于间作地改变树木与农作物原有通风结构,加大气流摩擦力,阻挡间作地内的乱流,消耗风的功能,因而能降低间作系统垂直与水平风速,减轻风灾危害。例如枣粮间作中,大风穿过第二行枣树时风速降低51%,穿过第八行降低55%,穿过第十六行降低74%,平均降低64%。桐粮间作地东西行向可降低风速54%,南北行向可降低48%。杨粮间作平均降低风速58%。林带的防风效应还与其空间结构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林带方位、结构、间距、宽度、树木株行距、网格规格及面积等。

  • 申玉美.林粮间作系统的生态效能研究.城市建设,2010,21:44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