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产量形成是在“作物-气候-土壤”系统内进行的。作物利用太阳能、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干物质并最终形成经济产量,这主要取决于作物本身的特性、作物对气候资源和土壤肥力资源的适应性。只有当作物的特性与环境条件充分协调时,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气候和土壤资源,从而达到最高产量。了解一个地区当前及今后的作物生产潜力,对评价该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地区的作物生产潜力估算值,通常与当地无灌溉的旱作或雨养农业历史最高单产相近。
作物生产潜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两种。经验模型即简化模型或统计模型,主要采用以试验数据为基础的统计分析方法,依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自然生态因子及施肥、灌溉、耕作、育种等农业技术因子,从作物光截获特征和光合作用入手,依据作物能量转化及粮食生产形成过程,逐步订正估算作物生产潜力。其中,土壤养分供应是形成作物生产潜力的重要条件。作物生产潜力估算的经验见公式(1):
式中为作物生产潜力;
为光合生产潜力;
和
为温度和土壤水分的胁迫系数;
为土壤肥力订正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土壤可供养分量,相当于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
为施肥提供的养分量;
为施肥前土壤所含速效养分量;
为利用系数;
为形成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所需养分量,可以通过试验测定及计算得出。
经验公式计算的方法较多地考虑了环境因素,较少涉及作物生长发育机理,计算过程多以作物发育阶段为时间步长,常常掩盖短时期极端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计算过程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另外,当时
不会继续增大,施肥过多时还可能产生负效应使
反而有所下降。
机理模型即作物生长模型指能定量和动态的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反应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它能够详细地量化描述作物基本生理生态过程,把作物-土壤-大气作为一个整体,可以逐日地计算温度、水分、养分和管理措施等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且可以进行多年连续的模拟研究,获得不同气候年型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并能够输出温度、水分、养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胁迫时期、胁迫程度;还可以分析品种遗传特性的差异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机理模型方法通用性强、覆盖面广,已广泛应用于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
但机理模型中经验公式计算的方法较多地考虑环境因素,较少涉及作物生长发育机理,计算过程多以作物发育阶段为时间步长,常掩盖短时期极端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计算过程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