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土地资源学 . 〔土地资源管理〕 . 土地管理学 . 土地报酬递减律

土地报酬递减律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of land/
条目作者刘勇

刘勇

最后更新 2023-05-24
浏览 205
最后更新 2023-05-24
浏览 20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在技术不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当超过某一限度时,追加部分所得收益即土地报酬随投入的增加而递减。又称土地肥力递减律、土地收益递减律。一种关于土地生产力的经济理论。

英文名称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of land
又称
土地肥力递减律、土地收益递减律
所属学科
农业资源与环境

“土地报酬递减律”的认识和实践起源于农业领域,首先提出的是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A.-R.-J.杜尔哥[注]。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生于1777年发表的《谷物法性质的研究》中,认为对土地追加劳动和资本可使土地肥力不断递增,但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种提高是有限的。英国E.韦斯特[注]于1815年所写的《论资本用于土地》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农业中投入土地的每一份资本增量所带来的收益增量与投入资本之比越来越少。英国古典经济学家D.李嘉图[注]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将土地报酬递减当成产生地租的原因。19世纪初叶以后至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英国经济学家N.W.西尼尔[注]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注]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到19世纪末,英国学者E.坎南[注]挖掘出杜尔哥的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克拉克和A.马歇尔[注]引进生产函数后,这才又把生产单位视作研究报酬变化的基点。美国农业经济学家J.D.布赖克[注]在《生产经济学导论》中提出了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以及边际产量曲线的概念和图解,突出了变动要素生产率曲线,使报酬运动曲线趋于完整。后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逐渐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了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报酬(收益)递减规律”。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分为3个阶段(见图)。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继续劳动投入将使得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第二阶段。平均报酬等于边际报酬之后,边际报酬等于零之前的阶段。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是合理的,但具体选择多少变动要素,还要取决于农产品价格和投入要素价格。第三阶段。边际报酬为零,总报酬达最大之后的阶段。在此阶段,投入劳动的边际报酬和生产弹性均为负数,而且平均报酬继续递减,总报酬也趋于下降。因此在此阶段继续投入是不合理的。

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分析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分析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有利于正确认识土地投入,合理选择土地集约度,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途径。如果经营的目标仅是力争获取最大利润,就以“边际成本=边际收入”来确定最佳投入点;如果经营的目标是获得最多的物质产品,并且又有充足廉价的投入,则应以“边际报酬等于零”此点作为最佳点。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