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土地资源学 . 〔土地资源管理〕 .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

/land administration/
条目作者刘秀华

刘秀华

最后更新 2023-09-22
浏览 204
最后更新 2023-09-22
浏览 20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对土地事务进行有效组织和规制规律以及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利用及土地市场管理活动规律性的土地学科。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理、保护,对土地资产的流转、收回等各项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英文名称
land administration
所属学科
农业资源与环境

土地管理学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管理工作的理论和方法需求,以及土地科学工作者的探索与研究。最原始的土地管理就是丈量土地和分配土地,并加以土地登记,以协调土地关系。在奴隶社会时期,为维护奴隶主的统治阶级,按田亩和产量征派贡赋和徭役,采用“井田制”,禁止土地自由买卖和转让。封建社会时期,历代封建王朝为巩固封建所有制和征收赋税,普遍核实和清丈了田亩面积、评定土质、确定地权,如明代的《鱼鳞图册》。封建王朝常采用土地管理措施来调整土地关系,如曹魏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和唐朝的均田制。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土地管理在内容上较为完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籍整理工作,由地籍测量和土地登记两部分构成,汇编成精度较高的地籍图。中华民国政府还颁布了《土地法》《土地法施行法》《各省市地政施行程序大纲》和《土地测量实施规则》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地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对农村和城镇土地进行管理,不仅要搞好地籍管理、地权管理,更重要的是做好土地利用管理,协调好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国土地管理体系已逐渐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核心的各项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备。

中国土地管理实践虽历史悠久,但土地管理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长。中华民国时期,国家领导人为推行其土地政策,于1924年聘请德国单维康博士作为土地政策顾问,负责草拟广东省都市土地登记测量及征税条例。与此同时,向德国派出一批留学生专攻“土地整理”学科,并于20世纪30年代初回国,组建中国地政研究所,开展土地整理、土地金融、土地税收、土地政策、土地经济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在有关大学内创建地政专业,培养从事地政事业的高级专门人才。1954~1956年,中国政府先后向苏联派出一批留学生专攻“土地整理”工程专业,这批留学生学成归国被分配于中国科研、教学和行政管理部门,培养了大量土地整理高级专门人才,积极推动了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向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选派众多访问学者和留学生,就土地科学及其相关学科开展研讨和交流。国外有关学者对中国土地问题研究成果的问世,也推动了中国土地管理学科建设。1980年中国土地学会在北京成立,并于1986年升为国家一级学会。此后30多年间,中国土地管理学学科建设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1998年起,全国高等院校的土地管理院系、研究机构也纷纷成立。如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1988)、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1992)、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1995)、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1996)、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1999)等,1998年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做出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和原土地管理专业合并,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至今形成了包括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教育体系。

土地管理学研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调控土地利用,使之达到预定目标的管理活动。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以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管理学研究领域涉及土地制度改革、不动产登记与地籍管理、土地市场监管与土地财政、土地政策与法律、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等方面。土地管理与管制研究,主要探讨土地管理方式与机构设置、土地管制策略的影响;土地制度研究,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及其政治、经济、生态效益;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重点关注土地法律与政策的作用效力及其效益以及影响因素;土地权属与登记研究,侧重探究土地所有权的保障问题及其影响,土地登记的运作条件及相应保障措施等。除此之外,中国学者还侧重对农地制度改革、宅基地退出机制、征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进行研究。

内容体系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三部分。基础理论研究是对土地管理实践以及土地管理学研究过程中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的归纳、分析和探索,为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提供理论前提依据,主要包括土地管理的学科体系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历史研究。应用实践研究是对土地管理实践的具体业务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探讨土地管理实践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标,是对土地管理基本理论的应用和检验,主要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土地信息管理。应用理论研究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分析探讨过程,一方面是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使基础理论达到应用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应用实践提供具体的、直接的土地政策、法律依据,同时也是土地管理实践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管理的行政研究、政策研究、法律研究。三部分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土地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框架。

中国土地学会是中国土地科学领域重要的学术机构,对应领域学术期刊有《中国土地科学》等。国际上土地科学研究机构主要包括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等,相关重要期刊主要有《土地利用政策》。

土地管理学是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土地科学的子学科,它与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法学、土地信息学等其他子科学共同构成了土地科学。土地管理学是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管理活动的规律性,着重研究如何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以实现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学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剧增,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耕地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使得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如何协调这五个方面的关系,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开展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以不断提高土地管理的科学水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未来土地管理学可能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持续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其中土地征收范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是关注热点。②关注不动产登记与产权制度,进一步探索不动产统一登记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推进土地登记法律体系构建;加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研究,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模式及机构设置。③开展土地市场监管与调控研究,土地及房地产调控依然处于关键时期,农村土地市场监控与管理研究也有待深化。④探究土地法律规范的构建与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理论内涵与法律权能界定,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土地管理体制与审批制度改革值得探索。

  • 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6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 朱道林.土地管理学.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
  • 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历史与未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15-19.
  • 朱道林,张立新,杜挺.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7年展望—— 土地管理领域分报告.中国土地科学,2017,31(2):77-8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