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土仅占中国国土面积的0.15%。虽然面积很小,但分布极为广泛。主要分布于寒温带、温带,多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北部边缘和东北地区的山地与平原,高原、山地多于平原地区。
有机土
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有机土土纲名称引自美国系统分类,也与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中的有机土一致。这一土纲与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泥炭土大体相当。
- 英文名称
- Histosols
- 所属学科
- 农业资源与环境
自土表至60厘米或浅于60厘米的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之间,有60%或更厚的土层中无火山灰特性,且有符合下列有机土壤物质组成的某个特征:①覆盖于火山渣、碎屑或浮石物质之上,或填充于其间隙中,并有石质、准石质接触面直接位于这些物质之下。②土表至50厘米内,与其下垫火山渣、碎屑或浮石物质相加的总厚度≥40厘米。③至石质、准石质接触面范围内,有机土壤物质占总土层厚度的2/3或更厚;若有矿质土层,其总厚度≤10厘米。④大多数年份每年6个月或更长时间被水分饱和(人工排水除外),且其上界位于土表至40厘米内总厚度为:若苔藓纤维占体积的3/4或更多,或容重小于0.1克/厘米3,为≥60厘米;或若有机土壤物质由高腐或半腐有机土壤物质,或由纤维物质组成,但其苔藓纤维按体积计小于3/4且容重为0.1~0.4克/厘米3,则为≥40厘米。
有机土壤物质的种类包括纤维有机土壤物质、半腐有机土壤物质、高腐有机土壤物质、落叶有机土壤物质和草毡有机土壤物质。有机土壤物质中有机质的含量依据土壤黏粒含量的不同而可以有所变化,但最低不小于20%。
主要成土过程为泥炭化过程。地势低洼,土壤常年为水分饱和,甚至地表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中有机物质积累超过它的分解作用,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从而产生有机土壤物质特性。由于有机质积累程度不同,且形态各异,有机土壤物质的分解程度有高有低。
有机土的质地因受母质影响而差异较大,多数为黏土和黏壤土,但也有壤土或粉砂壤土。有机土的矿物组成随母质来源和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有机土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或腐殖质,因而吸附作用较强,其阳离子交换量一般为30~70厘摩(+)/千克。有机土富含有机质和氮素,全氮量显著高于其他土纲,变化在8~20克/千克;磷素相当部分来自有机土壤物质,全磷(P2O5)量有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而降低的趋势,不同地区的有机土,其全磷量差异显著;钾素主要源自矿质土壤物质,全钾量(K2O)高低差异悬殊,一般有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而呈现升高的趋势。
依据有机土壤物质特性划分土壤类型,按土壤温度状况续分为永冻有机土和正常有机土,其下续分为落叶、纤维、半腐或高腐有机土类。
有机土在长期成土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质,氮素丰富,富含有机酸,大多有机土中矿质养分处中上水平,特别是它占据平坦的地形部位,有利于开发利用,虽然面积不大,但也是重要的土壤资源。但有机土过湿,自然含水量达800~900克/千克,高含水量的有机物质比热大,导热性差,解冻升温慢,土温低。土壤容重小,作物或树木立地条件差,有机土磷、钾含量偏低,铜、钼缺乏。因此农业垦殖首要考虑排水系统,适宜种植大豆、小麦、水稻、马铃薯、蔬菜、人参等。土表起厚度>60厘米、有机碳含量在350~400克/千克的纤维有机土壤物质为主的有机土暂时不宜农垦。
有机土排水疏干可发展林业生产。有机土上的苔菜属、蒿草属的沼生草本植物是良好的天然牧草,所以发展牧业也是重要的利用途径。此外,平原地区正常有机土尚可种植芦苇发展造纸业,或在积水较深的低洼地发展渔业。有机土壤物质作为泥炭矿产资源用途甚广,作为矿产开采应选择有机碳含量>300克/千克,厚度>50厘米,储量在5万米2以上比较单一的高腐或半腐有机土壤物质为宜。有机土及其环境是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应有一定面积的自然保护区。山地分水岭沟谷中,特别是长江、黄河水源区的有机土更应保护,以含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