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及山区的河谷和沿河低阶地,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的盆地和河谷,新疆的洪积扇缘地下水溢出带和河流低阶地。
草甸土
在草甸草本植被作用和地下水浸润影响下形成的土壤。在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中,为半水成土纲、草甸土土类;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2001)中,部分相当于寒冻雏形土;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1999)中,部分相当于湿润软土、潮湿软土、湿润始成土和潮湿始成土;在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2014)中,部分相当于雏形土的腐殖质雏形土单元和饱和雏形土单元。
- 英文名称
- Meadow soils
- 所属学科
- 农业资源与环境
地形低平,地下水位较高。成土母质为冲积湖积物和坡积洪积物。地下水位多1~3米。自然植被以草甸草本植物为主。由于植被茂盛,归还土壤的生物量较大,微生物分解活动较弱,土壤中腐殖质易积聚。已开垦的草甸土,性质和肥力受人为措施影响深刻。
①有机质积累。死亡的草甸植被残体经微生物分解产生腐殖质而胶结土粒,再经根系穿插与干湿和冻融交替作用形成水稳性团粒,故土体上部是结构良好的深厚腐殖质层。②季节性氧化还原。雨季地下水上升,土体中水分接近饱和,铁锰等呈易溶解的还原态随毛管水移动;旱季地下水位下降,失水土层中铁锰呈氧化态淀积,出现锈斑或铁锰结核,形成锈色斑纹层。
①剖面由腐殖质层(Ah)和锈色斑纹层(Br)构成(见图),相当于系统分类诊断层中的腐殖质表层和具有氧化还原特征的雏形层。Ah层颜色较暗,厚20~50厘米,团粒或小团块状结构;Br层呈棕色至黄棕色,弱团块状结构,有杂色锈斑和铁锰结核。②质地随成土母质而定,或通体均一,或砂黏相间。③土体呈中性至微酸性,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多约25克/千克,高的可达50~100克/千克。④供水能力较强,在半湿润、干旱地区以及滨海地带,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常伴有盐化和碱化特性。
按附加成土过程的差异分为六个亚类:①普通草甸土。分布于湿润区,地下水矿化度多小于0.5克/升,土壤易溶性盐量低于1克/千克,剖面由腐殖质层(Ah)和斑纹层(Br)构成,微酸性至中性,交换性盐基以钙、镁为主。②石灰性草甸土。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到干旱区,地下水以碳酸氢盐为主,矿化度较高,土体中钙积作用明显,多通体有石灰反应,常见石灰菌丝或结核,pH为8.0~8.5,有机质含量15~30克/千克。③白浆化草甸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中微起伏地形的稍高处,地下水矿化度低,心土层黏紧透水性差,发生白浆化过程,导致腐殖质层下存在浅灰色至灰白色的白浆层,多无结构,有大量锈色斑纹和铁锰结核。通体呈微酸性,较瘠薄,黏紧透水性差。④潜育草甸土。分布于地形低洼处,地下水位0.5~1米,土体下部潜育过程明显,呈青灰色。⑤盐化草甸土。从半湿润到干旱区和滨海地带均有分布,地下水水位1~3米,矿化度0.5~10克/升,伴有盐渍化过程,表层为盐化层,常见盐霜或盐结皮。⑥碱化草甸土。地下水位2~3米,地下水为碳酸钠型,矿化度0.5~3克/升。腐殖质层下有块状或柱状结构的碱化层,碱化度达5%~30%,pH为8.5~10,板结严重。
①对耕作的草甸土。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修建灌排渠系,增施有机肥料和平衡施肥,防止涝害、盐害、洪害。②对未耕作的草甸土。应保护草被,或实行轮牧,或作为保护性的湿地资源。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熊毅,李庆逵.中国土壤. 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