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档案内容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载体损害、设备故障或破坏、操作失误、程序缺陷、病毒、窃听与篡改、黑客攻击、技术淘汰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除了要求保证档案内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外,还要求保证档案内容信息的可控性、抗抵赖性等。
档案内容信息安全
为档案内容信息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档案内容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显露。又称档案信息安全管理。
- 英文名称
- security of file content information
- 又称
- 档案信息安全管理
构建动态的档案内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档案内容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和抗抵赖性。①真实性指对档案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鉴定后,确认其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②完整性指档案文件个体的完整,文件的各项要素完备不缺,能够完整、准确地再现其最初内容;档案文件整体的完整,即围绕某项职能活动所形成的所有归档文件的数量齐全、关系清晰,相互之间按照原生次序有机联系为一体,能够完整地再现该项社会活动的总体面貌和全部过程。③有效性指档案具备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内容信息的可识别性、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等。④保密性指涉密档案在存储和利用过程中只为合理授权的用户所利用,而不泄密给非授权的用户。⑤可控性指档案信息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其流转过程进行严格的前端控制和过程追踪,以确保访问档案信息的主体、内容、方式和过程的合理性。⑥抗抵赖性指在档案信息的流转过程中,确保参与者身份及其交互行为的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所有参与信息流转过程的人员均无法隐匿或抵赖曾经发送过档案信息或曾经接收过档案信息,从而使档案信息的发送和利用行为具有可信度。
立档单位和档案管理部门应构筑立体化的档案内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并采取技术与管理并重,主动防御、分级防护、长治久安、立足国内、采用最新技术、重视内部安全的档案内容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为有效维护档案内容信息的安全,立档单位和档案管理部门应做好:①加强档案内容信息安全的法制建设,包括涉及安全问题的档案法规建设、涵盖档案管理的信息安全法规建设、档案内容信息安全的行政执法等。②健全档案内容信息安全的管理体系。③丰富档案内容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
档案内容信息安全对构建动态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和抗抵赖性,实现档案内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切实维护党、国家、各个立档单位的利益及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扩展阅读
- 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档案管理学基础.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