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文学 . 新闻学 . 中国新闻史 . [中国新闻史之媒体] . [中国现代报刊] . 《新青年》

《新青年》

/La Jeunesse/
条目作者丁淦林撰程曼丽修订
条目作者丁淦林撰

丁淦林撰

程曼丽修订

程曼丽修订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716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71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至大革命时期具有广泛影响的刊物。

英文名称
La Jeunesse
创刊时间
1915-09-15
创刊地点
上海
停刊时间
1922-07

1915年9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1919年5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自第2卷起更名为《新青年》。初为月刊,陈独秀主编,群益书社印行。1917年1月,《新青年》改在北京编辑,仍在上海印刷。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宣布“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且实行编辑部成员轮流编辑的办法,参加编辑部的有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刘半农、鲁迅等。自1919年12月第7卷起,重由陈独秀担任主编。后编辑部迁返上海。自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起,成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由新青年社出版发行,新增撰稿人有陈望道、沈雁冰、李汉俊、李达、李震瀛等。11月,编辑工作由陈望道主持。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同年9月陈独秀再任主编。1922年7月出至第9卷第2号后休刊。

该刊前期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宣传阵地。所载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虞、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文章被传诵一时。1917年1月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的序幕;同年2月第2卷第6号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了文学革命的目标和任务。1918年3月第4卷第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大标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化论战的两封信。一封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反对文学革命的信,另一封是刘半农以《新青年》“记者”的名义写的驳论《致王敬轩信》,具体论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两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的讨论。1918年10月第5卷第5号发表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意为“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这是《新青年》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1919年12月第7卷第1号发表陈独秀执笔的《本志宣言》,主张抛弃“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1920年5月第7卷第6号出版《劳动节纪念号》,明显地表现出社会主义方向。第8卷第1号设立“俄罗斯研究”专栏,译载有关苏俄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文章,发表V.I.列宁著作的译文和介绍列宁革命活动的文章。随后又同无政府主义和一些非无产阶级、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展开论战,显示出刊物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在编辑业务上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如开展自由讨论,实行百家争鸣;设立“通信”和“读者论坛”等专栏,和读者共同探讨问题;采用白话文写作,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等。

1923年6月,《新青年》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理论刊物在广州复刊。瞿秋白曾任主编。此刊一度改为季刊。第1期发表了《新青年的新宣言》,指出刊物应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1924年出至第4期后休刊。1925年4月改为月刊,编号另起,但不能按期出版。此时该刊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为基本任务,曾译载列宁、J.斯大林的著作,还参加“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批判张君劢的玄学和胡适的实用主义。后陆续出版至1926年7月终刊。在这3年期间共出版9期。

  • 丁淦林.中国新闻图史.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