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传递是一种非返还式的文献提供服务,具有快速、高效和简便的特点。主要通过复制、拷贝或扫描原文献,然后采用邮寄、传真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将用户所需的文献复制品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费用直接或间接传递给用户。
文献传递最初以馆际互借的形式出现,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非常盛行,主要包括不同图书馆之间的图书借阅、资料复印等,一般免费提供,用户几乎不承担费用,异地图书馆之间采用邮寄方式传递给用户。70年代,商业性文献传递服务最早出现,当时一些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为人们提供了远程信息检索的途径。其基本运作方式是用户通过远程数据库确认文献线索,支付一定的费用后获取原文献或替代品。90年代,文献传递进入成熟兴盛期,综合型和专业型的数据库纷纷涌现,界面友好,检索提问式简单,功能齐全。特别是一些文献通信标准的出现和网络的普及应用,解决了文献远程传递的障碍,为用户检索提供了极大方便。进入21世纪后,网上文献传递服务呈快速发展状态。网上文献传递服务主要借助于网络手段和技术,如利用电子邮件、联机下载等手段将文献传递给用户。网上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有效地拓展了文献资源的共享范围和获取途径。图书馆不再囿于传统的馆藏和服务,不再把馆藏图书量作为唯一衡量指标,而是日益重视向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获取服务的能力。
现代意义的文献传递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从馆际互借发展而来。通过开展文献传递服务,不仅缓解了图书馆经费、资源不足与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对教学科研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国内主要的文献传递系统有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联合目录等;国外主要的文献传递系统有英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BLDS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和德国教育科研部文献服务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