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阅读辅导等活动中已包含了一部分有关读者教育内容。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出现了大规模有组织的读者教育活动,注重通过现代化设备开展普及教育,培育信息意识和获取能力。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浙江大学开设了名为杂志报告的课程,向学生讲授文献知识,成为较早的文献检索课。80年代,随着国家教育部门颁布指导性文件,高校图书馆开始通过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课程形式,为大学生开展读者教育。90年代,约有70%的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或讲座,高校图书馆成为读者教育的中坚力量。此外,许多公共图书馆、企事业单位的图书情报部门也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进行读者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读者教育包括:①馆藏资源与服务引导教育。介绍图书馆基本概况、馆藏资源、文献分类和规章制度,讲解图书馆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特点等。②文献检索与利用方法教育。一方面讲解不同文献的特点,文献基本组织方法和各类检索工具,工具书及二、三次文献检索方法等;另一方面进行文献利用教育,即讲授文献信息的选择、利用和加工方法,帮助读者根据自己需求有效地利用文献。③网络信息查询与获取教育。指导读者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信息查询、检索和利用,摒弃无关信息,获得所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读者教育有多种形式:①物理场所的通识讲授和专题答疑。图书馆依托读者教育所需的人员、资源和场所,通过定期讲座的方式为读者传播信息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与检索能力;或通过专题解答的形式与读者现场沟通。②网络空间的在线讲堂与互动交流。通过网络开展读者教育能够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站主页形成网络视频讲座、专题聚合、教育课件共享等教育方式。随着移动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发展,一些图书馆已经尝试通过移动软件提供读者教育服务,形成了便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③根据读者需求的分层教育。针对不同读者需求、特点和接受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面的读者教育,通过调研和访谈的方式了解读者需求,为多种类型的读者群体组织不同的教育资源并实施差异化的教育方式。
此外,读者教育还包括参观展览、宣传指南、研讨会和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读者教育不是一次性的,应是随着读者知识水平、情报意识、信息需求的提高进行动态性的、阶段性的传授或辅导。应注重拓展读者与图书馆的沟通机制,提升读者教育过程的反馈机制,促进读者教育水平和读者满意度的共同提升。
读者教育是一项普及性、实用性的综合能力教育,是图书馆开发利用文献资源,实现其教育职能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读者教育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文献知识、图书馆馆藏和服务内容,掌握文献检索和利用方法,增强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让读者掌握获取文献资源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公民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对于高校图书馆,读者教育更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续,激发学生读者自主学习和求知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