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急需了解商品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以及有关交通、政治、军事等情况,于是有些人就以采集和出售政治和宗教消息、商业行情、航船行期等新闻为专门职业,成为早期的新闻记者。但早期记者的任务主要是搜集记录各类信息,还没有正式开展新闻采访。美国学者M.舒德森认为,直到19世纪80年代,专业的采访活动才从美国兴起,成为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方式,并逐渐普及到欧洲和其他地方。
现代新闻业在中国兴起后并没有严格分工,常常一人分任多事。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后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中华民国初期,职业记者有很大发展,最早的优秀记者有黄远生、邵飘萍等。1905年3月,上海《沪报》首倡成立“记者同盟会”;1910年9月4日,上海、北京、辽宁、黑龙江、吉林、广东、江西、浙江、汉口、南京、福建、 四川、贵州、安徽等地35所报馆的代表及各界来宾600余人聚集南京, 成立“中国报界俱进会”,表明记者职业群体开始形成。21世纪,新闻记者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职业群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新闻机构编制内或经正式聘用、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岗位且经过考核合格的人员发放记者证。每年11月8日,是中国国家规定的法定职业节日——记者节,这也是中国3个仅有的行业性节日之一。
职业的新闻记者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敏锐的新闻洞察能力,并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地掌握新闻专业技能,始终坚持新闻真实原则和正确的导向,用新闻报道服务人民。因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传播语境的变化,“全媒体记者”成为社会对记者的普遍要求。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这种发展趋势展现了媒介发展对传播者要求的不断改变。
新闻工作者的分类为:①按工作媒介的性质可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等;②按报道内容可分为机动记者、调查记者、时政记者、财经记者、军事记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娱乐记者等;③按地区可分为地方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等。新闻机构为了某些专题、专门地区或部门的采访报道,还会聘请编制以外的通讯员或特约记者。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也参与到新闻实践活动中来,他们中的一些人被称为“公民记者”,但这只是一种称谓,不是一个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