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阿拉伯主义是泛民族主义的一种形式,核心是泛伊斯兰主义(把信奉伊斯兰教的所有穆斯林作为一个整体的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即将倾覆,土耳其苏丹高举泛伊斯兰主义的大旗,借以笼络遍布中东地区的属国和压制反抗帝国的革命力量。帝国对各阿拉伯属国的控制力减退之后,泛阿拉伯主义的观念开始蔓延。然而,出于对新殖民者的抵触情绪和对傀儡政府的不满,弥漫阿拉伯各地的泛阿拉伯主义都把阿拉伯世界的统一作为最终的政治目标。这与早些时候出现的泛伊斯兰主义大相径庭。曾任伊拉克和叙利亚君主的巴迪认为,泛阿拉伯主义意味着建立囊括所有阿拉伯民族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埃及的革命领袖G.A.纳赛尔则认为,泛阿拉伯主义首先应该包括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团结,它们应该共同抵御外来势力对阿拉伯事务的干涉。这两种理论,尽管没有摒弃伊斯兰教义,却都强调了泛伊斯兰主义的世俗特征。
在泛阿拉伯主义的影响下,阿拉伯地区出现过多次建立联合国家甚至创建统一国家的尝试。叙利亚和埃及曾建立了“联合的阿拉伯共和国”,但很快夭折。1944年9月,埃及、伊拉克、黎巴嫩等国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成立了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借以促进阿拉伯各国在文化、技术和经济上的联系并减少阿拉伯世界的内部冲突。“阿盟”虽然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但它的创立和扩大是泛阿拉伯主义的最大政治成果。1967年,阿拉伯国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败,阿拉伯国家间团结的脆弱充分暴露出来。从此以后,“阿盟”的政治影响下降,泛阿拉伯主义滑落到中东政治的边缘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