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类经历了原始群、氏族、部落的变迁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为共同文化特点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有关民族的定义很多,层次不同,但基本要素都包括语言、地域(聚居地)、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心理状态的同一性。
民族
人类社会共同体稳定的形式之一。
- 英文名称
- nation; nationality; ethnic group
- 所属学科
- 民族学
中文“民族”一词,是中国古代“类聚百族”对人类群体进行区分的概念之一,多应用于氏族、宗族、部落社会群体的抽象概括。“民族”一词始见于西晋墓志碑文“夫人华氏,平原高唐人也。其民族繁茂,中外隆盛”的氏族之说(《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民族”一词也出现在《南齐书》中,如“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之说,意指中原民众的民族归属未变却接受外来佛教之礼。同时也出现于周边“四夷”人群,即“上自太古,粤有民族”(《皮子文薮》),指“南蛮”群体。而“民族”与“皇族”的对应使用,则使“民族”一词彰显了人以族分的民众性和民间化。如朱熹对“国风”的解释:“国者,诸侯所封之域也;而风者,民族歌谣之诗也”(《诗集传》)。清道光十七年(1837),西方传教士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以中文“民族”一词译介了“以色列民族”。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人译介西方理论时,以源自中国的日文新汉字“民族”一词对应了西方现代民族概念,并被中国学者引进,从而使中国传统的“民族”一词有了两种含义:①狭义的民族。指现代国家层面的民族,如中华民族。②广义的民族。指前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民族,如汉族、蒙古族等民族。也泛指古今中外同类型的共同体。
在世界范围内,对民族的称谓和定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仅英文中对应中文“民族”一词的词语,就包括nation、nationality、ethnos、ethnicity、ethnic group、people等。在表述国家层面的民族时统一用nation。在表述国家内部多民族结构时,则有不同的词语。如非洲许多国家中普遍使用部族、部落(tribe);在美洲、大洋洲和北欧一些国家,则将社会发展程度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群体称为土著人(indigenous/aborigines);西班牙对本国的加泰罗尼亚人、巴斯克人、加利西亚人等使用民族(nationality),英国对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北爱尔兰人、康沃尔人称为少数民族(national minority);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所有脱离原民族或原国家的移民群体称为族群(ethnic group),并纳入“少数人”(minority)范畴;新加坡则对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使用“种族”(race)一词。
中文“民族”一词在对应外文时也具有相当的弹性,须因地制宜地理解和使用。中国的56个民族是国家组织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研究进行民族识别后确定的,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人口相对汉族为少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下,享有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权利,在散杂居地区可以建立民族乡。在此基础上,通过贯彻以政治平等、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保障为特点的国家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尊重差异、缩小差距的解决民族问题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民族作为人类共同体形式,伴随着国家权力结构的出现而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产物。在氏族、部落阶段,家长、氏族长老、部落首领享有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地位和权力。部落联盟统治形式的出现,不仅在地域范围突破了氏族、部落的领地,其权力结构也打破了原有的血缘关系。建立在部落联盟统治基础上的国家形态出现后,在国家权力统治的地域范围内,氏族、部落权力必须服从于国家权力,处于这一地域统治范围内的不同氏族、部落的民众均属于国家的人民。但是,国家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经历了城邦国家、帝国、民族君主国等古代形式,最终发展为近现代以来的民族国家。一个民族国家的全体国民,组成该国家的国家民族,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所论述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因不同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古代民族,故称为现代民族。
古代民族,指内部形成阶级分化、建立起政治权力组织和统治一定区域的共同体。例如,中国古代历史上处于“天下万邦”阶段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和“中原华夏”的“五方之民”之中,存在着诸多初级国家形态的政权及其统治下的诸多处于氏族、部落等社会发展阶段的共同体,如华夏中有“诸华”“诸夏”,“四夷”中有“五戎”“六狄”“七闽”“八蛮”“九貉”。这些共同体在实现政治统一、文化同一、社会整合等方面,尚处于很不稳定的初级阶段。春秋战国以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原地区,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等社会统一的制度和法律,使秦王朝统治范围的中原“诸夏”等群体,在社会整合进程中形成了新的国民统一性,有关汉族形成于秦汉时期的观点即源于这个过程。在中原王朝的持续性发展中,相对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不断随着王朝地域的扩张、人口的扩散而传播,使周边各类人群自然或被迫地不断融入汉族社会,这是中国汉族人口规模庞大的重要历史原因。
在中原地区进入制度体系比较完备的封建国家发展进程中,周边“四夷”的各类共同体也经历着民族化的过程,出现了诸如匈奴帝国这样的游牧国家。这种类型的国家结构,由于其游牧经济生活的流动性、人口和地域的漫散性而相对松散,难以形成社会整合的统一性和民族同一的稳定性。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3世纪,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帝国兴衰嬗替频繁,其治下的民众不断迁徙融散,甚至包括建立过帝国的匈奴、鲜卑、柔然、契丹等古代民族也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13世纪,蒙古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强大的游牧帝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统治制度和统一的蒙古文字,使其治下的民众在共同的语言、文化和经济生活中建立起古代蒙古民族的统一性和稳定性。类似的现象或过程,在世界古代历史上普遍发生。
从世界范围看,欧亚、北非、美洲大陆的古代文明,都曾经历过辉煌的帝国时代,也形成诸多古代民族,其中也包括一些民族随着古老文明的衰落、帝国解体而分化、离散,甚至重新回归氏族、部落社会或融入其他民族之中。因此,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家统一及其社会整合能力密切相关。现代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国家形态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西方民族国家奉行的基本理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调了民族与国家的统一性。但是,这种理念的实践并不意味着一个古代民族建立一个现代国家,而是一个现代国家构建一个现代民族。它彰显了现代国家整合国民统一性的国家力量。在当代由众多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社会中,每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民族即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代表,是联合国的成员。
民族国家是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模式。与历史上的国家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边界清晰、全国民众不再是效忠帝王的臣民而是效忠国家的公民。国旗、国徽、国歌等成为体现国家统一的标志和人民认同的象征,统一的制度模式、统一的教育体系、统一的官方(或通用)语言等因素,成为凝聚全国人民和塑造统一民族的保证。全国人民不论种族、民族、宗教、语言、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都享有共同的国籍身份,从而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如中华民族、俄罗斯民族、美利坚民族、法兰西民族等。这是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全部意义,也是J.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定义的民族。当代世界由190多个民族国家组成,绝大多数国家内部都存在诸多基于历史、文化、语言等因素的古代民族,包括一些国家中仍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共同体。学术界根据文化类型或语言分类,通常认为世界上有2500~5000个这样的民族。由多个这样的民族构成的民族国家又称多民族国家,是当代世界民族国家格局中的普遍形式。
民族作为人类共同体形式,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世长存。民族形成、发展、融合、消亡的四个阶段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还是对一个多民族世界而言,构建国家民族、实现世界大同,都将经历民族在形成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在融合中消亡的必然过程。民族只有在充分发展中才能实现自觉的融合,只有在自觉融合中才能实现自然的消亡,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进程中,许多古代民族都在互动中离散、融合、重组和消失;在近代西方国家构建的殖民时代,也曾造成许多民族的传统社会解体、文化泯灭,甚至人口几近灭绝;在现代社会,种族屠杀、民族清洗、强迫同化等现象依然存在。这是事实,但不是民族消亡的客观规律,而是阶级社会民族征服、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只有消灭了阶级压迫才能消除民族压迫,只有消灭了各个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才能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对立,从而实现各民族在一律平等的社会发展环境中走向融合。当代世界各个民族都处于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而世界各民族的发展程度却存在着很大差别,既包括体现在语言、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由于阶级社会的民族压迫和自然地理因素(如地域性的隔绝)造成的在社会发展进程方面的差距。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发展、共同进步,必须消灭阶级压迫及其所造成的民族压迫,并逐步消除各民族之间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差距。这是人类社会解决民族问题长期面对的重大事务。
当代世界因民族矛盾(包括宗教因素)所引发的内战、地区冲突、国家裂变、国际恐怖主义,均属于民族问题范畴的突出现象和极端表现,而解决各民族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平等团结、共同发展问题则是消除民族冲突的必由之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共性因素不断增多,甚至出现了超国家形态(如欧盟),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融合阶段的到来,因为强调和维护民族特点(特别是文化特征)多样性的平等观念也与日俱增,这是各个民族充分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无论属于国家层面的民族,还是属于自然、历史层次的民族,都处于人类社会民族过程的发展阶段,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建构国家民族的程度虽然有差别,但也都处于“在发展中融合”的阶段。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出的,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民族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