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论》,古印度诃梨跋摩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十六卷(一作十四卷或二十卷)。“成实”即“成就四谛”之意。为反对小乘说一切有部“诸法实有”理论,提倡“人法二空”,弘扬苦、集、灭、道四谛之理。相传诃梨跋摩为说一切有部论师鸠摩罗多(童受)弟子,初信其师学说,后来觉得这些没有摆脱《大毗婆沙论》的束缚,拘泥于名相,烦琐支离,乃自穷三藏,以探教说之本源。后到华氏城,随多闻部学习,接触到大乘思想,又泛览九经,评量五部(律),旁究异说,考核诸论,因而著作此论。
《成实论》
佛教论书。
- 原语种名称
- Tattvasiddhi-śāstra
- 所属学科
- 宗教学
此论译出后,鸠摩罗什弟子昙影见其结构松散,篇章不分,大段难明,于是按照文义区分为五聚(即五部分)、二百零二品。“发聚”为序说,主要泛论佛法僧三宝、造论缘由、论门种类、四谛大要及对各家十种重要异说的批判等。其余四聚为本论,详说四谛之义。“苦谛聚”论说色论、识论、想论、受论、行论等五阴之事;“集谛聚”在业论中详述善恶诸业,在烦恼论中详述断惑之事;“灭谛聚”详说断灭假名心、法心、空心;“道谛聚”以八正道为道谛法,分别正定、正智等。此论主要特点是针对说一切有部“我空法有”之说,提出“人法二空”的思想。认为法无实体,只有假名,四大及其构成的色法也都是假名。因而主张不仅要破除人我、灭假名心,而且假法、实法一律要破,这就是法无我、灭法心,最后连剩下的空心也要破除,即灭空心。这已超出说一切有部之说,接近于大乘“空亦复空”思想。但是,此论仅将最后的灭空心分为两种,即证涅槃和入灭尽定,说明其学说尚未摆脱小乘的局限,与大乘所主张的无住涅槃说相差甚远。此论的“三心说”是后来大乘瑜伽行派“三性说”的渊源。
在印度,此论未见流传。梵文原本早已佚失,现存梵本是从汉译本还译的。在中国,自后秦弘始十四年(412)鸠摩罗什译出后,其门下就争相研习,竞作注疏。僧导既撰《成实义疏》,又聚众讲述。后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弘传此论,门下逾千人。其后形成寿春系,流行于南方。僧嵩则至彭城(今江苏徐州),既传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也弘扬《成实论》,经其弟子僧渊等几代的弘传,形成彭城系,流行于北方。南齐永明(483~493)年间,在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主持下,集名僧500余人,以僧柔、慧次为上首,对此论要义进行讨论,并将二十卷删为九卷。当时僧祐亦参与其事,撰《略成实论记》,学士周颙撰《钞成实论序》,说明删节的用意。其后,此略本曾风行一时。梁代对《成实论》的研究更盛,智藏、僧旻、法云被称为“梁代三大家”,由于他们常融会《成实论》宣讲大乘思想,也被称为“成论大乘师”。直至隋唐历久不衰。
见于僧传记载的注疏,主要有南朝宋僧导《成实义疏》、道亮《成实义疏》,北魏昙度《成实大义疏》,梁智藏《成实义疏》(或云即《大义记》)、慧琰《成实玄义》,陈宝琼《成实玄义》及《成实文疏》、洪偃《成实疏》、智脱《成实疏》、慧影《成实义章》、明彦《成实疏》,唐新罗元晓(一说元瑜)《成实疏》、百济道藏《成实疏》、怀素《成实义章》。此外,著作时代不明的还有宗法师《成实玄记》《成实论义章》、聪法师《成实论章》、法法师和嵩法师《成实论疏》等。由于唐以后此论无人研习,以上注疏均已佚失,但在安澄《中观论疏记》中,尚可见其引用僧导、智藏、聪法师、宗法师、法法师、嵩法师等人注疏中的一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