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宗教学 . 佛教 . 〔佛教经籍〕 . 阿含 .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Sutra of Forty-two Chapters/
条目作者高杨

高杨

最后更新 2023-07-08
浏览 381
最后更新 2023-07-08
浏览 38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汉译佛教经典。

英文名称
Sutra of Forty-two Chapters
所属学科
宗教学

《四十二章经》,一卷。相传此经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但由于中国文献中对此经的传译、名称及性质等记载多不相同,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早在东汉延熹九年(166),襄楷上书桓帝时就曾引用此经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所谓“不三宿桑下”,源于此经“树下一宿”;“革囊盛血”乃引此经“革囊众秽”。此后,三国时的《法句经序》、东晋郗景兴的《奉法要》亦曾引此经,足见此经在汉晋间已为佛教界所熟知。

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经录《出三藏记集》中,此经已见著录,“《四十二章经》一卷,《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师(东晋道安──引者)所撰录阙此经”。并于其补充说明中提及明帝遣使者赴西域求法,“于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还洛阳”。梁慧皎《高僧传》卷一《竺法兰传》称,竺法兰与摩腾俱至洛阳,“译《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僧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

如前所述,《四十二章经》遂被认为东汉时业已出现,汉地译经,以此为始,并定译经时间为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不浙江杭州六和塔内石刻《四十二章经》拓本浙江杭州六和塔内石刻《四十二章经》拓本过现存经本文辞雅丽,非汉译原貌,故常令人怀疑。据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所载,此经原有二译,其一为东汉时译(已佚),其二为吴支谦译,是“第二出,与摩腾译者小异。文义允正,辞句可观”,故得流传。唐以后又屡有改易。  

此经现存各种版本十余种,大体可分为三类:①高丽本。宋、元、宫诸本略同。②宋真宗注本。明南藏始收入,仅录经文及序。明正德(1506~1521)间僧德经刻本,从南藏,但仅载其师道孚之序及僧道深之跋,而删注本之序。清乾隆(1736~1796)年间,诏译为满文,后又命译为藏文、蒙文,亦依真宗本。③宋守遂注本。今流传者多为此本。高丽本近于原本,宋真宗注本及守遂注本俱失真,而守遂本篡改尤甚。三本皆无具体章名,明了童《四十二章经补注》本及清续法《四十二章经疏钞》本分别标注四十二章名,但文字各不相同。

此经内容,据高丽本全属小乘佛教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等教义,而守遂本则增见性学道、无修无证等大乘教义。又据高丽本各章内容,多与汉译《阿含》及巴利经部相同,可知此经原本是类似巴利《经集》之类的经钞。高丽本文字质朴,内容虽然简单,但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可见原本当来自印度。

此经注疏除前述宋真宗注本及守遂注本外,尚有明智旭《四十二章经解》一卷、了童《四十二章经补注》一卷、道霈《四十二章经指南》一卷,清续法《四十二章经疏钞》五卷,现代还有丁福保《四十二章经笺注》等。日本有良定《四十二章经注》一卷、灵空《四十二章经解事义》一卷。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