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宗教学 . 佛教 . 〔历史事件〕 . 结集

结集

/Jieji/
条目作者高杨

高杨

最后更新 2023-02-28
浏览 354
最后更新 2023-02-28
浏览 35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佛教名词。意为“合诵”或“会诵”,即由佛教徒集会,对佛陀的学说进行会诵,经过讨论、甄别、审核确定下来,成为经典。

英文名称
Jieji
原语种名称
saṃgīti
所属学科
宗教学

关于佛教史上的几次结集,南传佛教北传佛教文献的记载并不一致,但综合两传文献,可以认为,佛教史上先后共有四次结集。

传说佛陀涅槃后不久,为了约束教团、维护正法,以其弟子大迦叶(Kāśyapa)为首的500人,在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拉杰吉尔)外毗婆罗山的七叶窟进行结集。这次结集正值雨安居期,据说由阿阇世王赞助,历时数月,主要内容是由号称“持律第一”的优婆离(Upāli)和号称“多闻第一”的阿难(Ānanda)陀诵出毗奈耶(戒律)和法(经),然后经会议讨论确定。佛教文献的另一组成部分——论,即经的阐释,在这次结集上尚未形成。虽然也传有富楼那窟外结集之说,但总的来说佛教在佛灭后约100年间并未出现大的分裂。因这次结集在王舍城附近,故又称王舍城结集或五百人结集。

王舍城结集后100年左右,以耶舍(Yaśas)为首的700名僧众,在毗舍离(今印度比哈尔邦穆札伐普尔县巴萨尔村)进行结集。此次结集的原因是毗舍离的僧人主张放宽戒律,特别是出现了接受金钱布施的事情,一位来自西边马图拉地区(今印度北方邦新德里东南约140公里的叶木那河西岸)的比丘耶舍对此表示反对,双方发生争议,于是耶舍约集有威望的长老(上座)前来仲裁,重新就戒律进行结集,确定了“十非法事”:①盐姜合共宿(盐姜允许储下供日后使用);②两指抄食(比丘原定正午前进食,但如果中午太阳的影子过两个指头时进食还可算正午食);③复座食(吃完了,还可再坐就食);④趣聚落食(食后,还可到附近村落再吃);⑤酥油蜜石蜜和酪(不到时候,也能吃酥油、蜜、糖和奶酪);⑥饮阇楼伽酒(比丘在有病时,可吃一些经发酵的酒);⑦作座具随意大小(比丘坐具可随意大小);⑧习先所习(出家前所习的东西在出家以后仍可学习);⑨求听(僧团有事需大家商量,但有些场合,可先作,事后再求承诺);⑩受蓄金银钱(可以受蓄金银财物)。

此次结集称为毗舍离结集或七百人结集,又由于参加此次结集的多为佛教长老,故被称为上座部结集。据巴利文《岛史》记载,毗舍离一带占多数的比丘并不接受此次决议,于是另召集约有万人参加的会议,决定上述“十事”为合法。由于参加这一结集的人数很多,因而被称为大结集或大众部结集。这是佛教内部部派分裂的开始,此后派别日益增多,使得佛教教义、学说和戒律也因部派之不同而有许多歧异和变化。

以上是南传佛教关于第二次结集的说法,但据北传佛教著作《异部宗轮论》,上座、大众两部分裂的原因则是由大天(Mahādeva)提倡异说而引起的,即所谓“大天五事”。“五事”即:①余所诱(虽为阿罗汉无淫欲,还有梦遗等不净事);②无知(已断染污的无明,还有不染污的无知);③犹豫(还有对教理的疑惑);④他令入(自己不能自知成阿罗汉,需要佛或其他先辈的指示);⑤道因声故起(虽为阿罗汉,仍须时时发出“苦哉”之音,以呼起圣道)。

根据南传佛教的传说,在阿育王时期,每天在鸡园寺中供养上万名出家人,其中也有许多外道,因而经常引起争端。于是以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issa)为首的1000僧众,在华氏城(即波多厘子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佛教经典,并编辑了一部《论事》。所谓“论事”,就是争论的事项,把不同派别的论点整理出来,以正统的上座部立场作评判,相传有500个议题的正反观点。今巴利文本经过了后来的编修,有200余议题。从《论事》中可以看出,当时佛教内部又有了进一步的分裂,部派林立,争论十分激烈。其中就涉及补特伽罗的有无问题,犊子部公然主张有补特伽罗,而代表化地部的目犍连子帝须则坚决反对此说。关于这次结集,北传佛教文献中并无任何记载,因此也不为北传佛教所承认。

据说在上述三次结集之外,在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期,说一切有部还进行过一次结集。这次结集是在以胁尊者(Pārśva)为首的500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进行的,并对经、律、论都做了注释。现在,前两种注释已经失传,只有后一种注释保存下来,称为《大毗婆沙论》,这是北传佛教的说法。南传佛教则把19世纪在斯里兰卡举行的500僧人结集作为第四次结集,这次结集首次把巴利文三藏辑录成册。

此外,又据1789年泰国伐奈那亲王著、经拉玛六世于1923年敕令出版的《结集史》一书,南传上座部共举行了九次结集。前三次在印度,中间四次在斯里兰卡,最后两次在泰国。经考证,前五次结集与斯里兰卡的《大史》说法相同,第六次至第九次的结集并未得到泰国以外其他南传佛教诸国的认可。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