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佛教属于“南传”或“上座部”佛教。佛教由印度向南方传播到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地区,故称“南传”。“上座部”由梵文“Sthaviravāda”或巴利文“Theravāda”而来,意为“长老”“上座之学说”,指遵照执行佛陀及长老的言教,故称“上座”。《岛史》(Dīpavamsa)记载,在公元前3世纪,第三次结集之后,佛教由印度阿育王派遣僧团向外传播。其中,摩哂陀(Mahinda)长老到斯里兰卡传教;须那(Soṇa)与郁多罗(Uttara)长老抵达“金地”(Suvarṇabhūmi),即东南亚地区传教,自此上座部佛教流传于两地。由于斯里兰卡与东南亚的佛教是在“大乘”崛起、原有的佛教被贬低为“小乘”(约1~2世纪)之前就已经与印度本地分开发展,因此较早从印度传播到斯里兰卡等地的“上座部佛教”与处于印度内地的、与大乘佛教相对立的小乘佛教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根据出土文物,2~6世纪时,东南亚佛教已很兴盛。在中国史料中,三国时期的《南州异物志》载:“‘林阳’(大概位于今泰国西部)在扶南西七千余里,地皆平博。民十余万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南朝刘宋时期的《扶南记》中也记载了林阳国“举国事佛”。但此时流传于该地的不只有上座部佛教,还有其他部派,包括不同的小乘佛教部派、大乘佛教,甚至婆罗门教。小乘佛教于2世纪时在泰南流行,5世纪时流行于缅甸中部的旧卑谬(Old Prome)。6~11世纪,泰国中部的堕罗钵底一直是上座部佛教的中心。7世纪末叶,《南海寄归内法传》记录南海十余国信仰小乘佛教,末罗游(今印度尼西亚)流传大乘佛教。8~12世纪,佛教与婆罗门教并行发展,互相影响,带有婆罗门教色彩的婆罗浮屠、吴哥寺等寺庙建筑对此有所体现。
尽管东南亚国家曾流传多种佛教信仰,但各国与斯里兰卡之间持续的宗教往来和保守的、坚持原始教义的精神,使得斯里兰卡系上座部佛教现仍在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地占据首位。其传入东南亚地区始自11世纪,缅甸蒲甘进行宗教改革,迎请直通、斯里兰卡三藏及僧人传教,使上座部佛教盛行全国,并成为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的中心。12世纪末,缅甸僧人至斯里兰卡受戒留学,返国后成立一个传统的斯里兰卡派上座部僧团。13世纪中期,泰国正式迎请斯里兰卡僧人到泰国弘法,建立斯里兰卡上座部为国教。14世纪初期,柬埔寨和老挝佛教受到泰国佛教的影响,形成了“法宗派”和“大宗派”,实行僧王制度,佛教被尊为国教,在大众中产生了深刻影响。18世纪以来,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各自使用自己的字体编纂巴利三藏,并进一步将其译为当地语言,使上座部佛教得以更加广泛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