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宗教学 . 基督教 . 〔经籍书文〕 . 《圣经》

《圣经》

/Bible/
条目作者仲佰

仲佰

最后更新 2023-07-08
浏览 955
最后更新 2023-07-08
浏览 95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特指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派系)的正式经典,分为《旧约》《新约》两部分。又称《新旧约全书》。

英文名称
Bible
又称
《新旧约全书》
所属学科
宗教学

“经”最初出于希伯来文“kethubhim”(原意为“文章”),希腊文为复数词“ta biblia”(意为“诸书”),拉丁文衍为单数词“biblia”,后成为犹太教、基督教正式经典的专称。汉语译为“圣经”。“约”源于希腊文“diathēke”,拉丁文作“testamentum”,意为“盟约”。《旧约》本为犹太教的正式经典,后被基督教承认为圣经。但基督教认为,犹太教的圣经是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所订的盟约。为区别于上帝通过耶稣基督与信者订立的新的盟约,故称犹太教圣经为“旧约”,而把基督教诞生后出现又被列入正典的诸书称为“新约”。中国天主教将《旧约》称为“古经”,将《新约》称为“新经”。

《旧约》包括三大部分:《律法书》《先知书》《圣著》。《律法书》又称《摩西五经》,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5卷,记述了希伯来传说中世界与人类的起源以及以色《圣经》阿勒坡手抄本书影《圣经》阿勒坡手抄本书影列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还包含具有神圣约定意味的生活规范或律法。《先知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以上合称“历史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以上合称“三大先知书”)以及十二小先知书等共21卷,记载了以色列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事迹。《圣著》又称《圣文集》或《圣书卷》,包括《诗篇》《箴言》《约伯记》《雅歌》《路得记》《传道书》《耶利米哀歌》《以斯帖记》《但以理书》《历代志》(上、下),以及《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共13卷,体裁有诗歌、格言、小说、戏剧、史书、预言等,属于当时流行的智慧文学启示文学,但具有深厚的宗教内容。也有些学者把《旧约》的内容划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圣著》四大部分。新教所使用的《旧约》共有39卷,天主教收入的则有46卷。其中增加的7卷被称为“后典”或“次经”。

《新约》分为叙事著作、教义著作、启示著作三大部分。叙事著作包括记述耶稣生平和教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即四福音书,以及记载耶稣“升天”后使徒们的活动和早期教会发展史的《使徒行传》。教义著作为书信体裁,有21卷,主要是对基督教教义所作的系统阐述。其中《罗马人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13卷传为保罗所作,总称“保罗书信”。另有《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犹大书》。启示著作只有1卷,即《启示录》,或称《约翰启示录》,用启示文学所特有的语言,以比喻、异象、预言等手法描写了世界末日的景象。《新约》的内容也常被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大部分,共有27卷,为基督教各派所共同承认。

为整个基督教会所接受而无争议的经卷被称为“正典”,而一些因其年代、作者、内容曾引起过争议,最后才被列入正典的经卷被称为“后典”或“次经”。《旧约》的次经有《多比传》《犹滴传》《所罗门智训》《便西拉智训》《巴录书》《马加比传》(上、下)7卷,以及《以斯帖补篇》《但以理补篇》等。天主教认为《新约》中的《希伯来书》《雅各书》《犹大书》《彼得后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启示录》以及《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内的一些经文是次经,但又认为正经、次经皆为正典,其区别仅在于审定时间的先后不同而已。新教则认为《新约》无正经、次经之分,皆为正典。《圣经》各书的中文标题及其中的诸多译名,天主教均与新教不同。

《旧约》原文以希伯来文为主,个别段落用亚兰文。最早的圣经是用羊皮卷或纸草纸抄写的。1947年,考古学家在死海西岸库兰地区洞穴中发现了较完整的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的手抄本希伯来文《圣经》。据此,学术界将犹太教圣经古抄本分为三种:古巴勒斯坦抄本、古埃及抄本、原始传统抄本。《新约》原文为希腊文,所发现的最早抄本残片约为3世纪时所抄。4世纪《新约》文本大致固定后,有埃及、亚历山大、叙利亚等抄本流行。现存最早的希腊文圣经为4~5世纪的抄本,著名的有西奈抄本、梵蒂冈抄本和亚历山大抄本。

对《圣经》的研究可以分为释经学与考证学两大义类。释经学为专门研究和诠解《圣经》的学科,即从宗教角度对《圣经》原义进行解析和诠释,对经文中的难字和难句进行训诂和批注,对篇章或专题加以论疏和归类等。释经学古已有之,只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释经原则。如教父时代,主要有亚历山大学派的“着重喻意原则”与安提阿学派的“字面直解原则”;中世纪有“不得损伤道德”“不得危害信仰”等原则;宗教改革后,有新教释经学家提出的“历史原则”“语言原则”等;近代基要派神学家主张的狭义“灵感原则”;现代派神学家则认为,由于《圣经》各卷作者皆为凡人,其撰写的经文不可能摆脱人为的因素,因此在解经时须从各方面来分析研究《圣经》。考证学对《圣经》进行不抱成见、不带先决条件的考证研究,即利用历史学、古语学、典籍考证、考古发掘等现代知识对《圣经》卷册和文句进行考证,以鉴别其正误、真伪。对《圣经》的考证古已有之,近代《圣经》考证学始于19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成为研究《圣经》的主要学科之一。《圣经》考证学有不同的层次和侧重,如“史学评断”着重研究《圣经》产生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确定《圣经》各卷作者、时代、地点、文体、成书过程及内容的来源等;“章句评断”着重对《圣经》各种抄本、译本文字的详细分析,调查数量的多少,考证文字的正误,鉴别版本的真伪,以弄清《圣经》原著的本来面目。圣经考证学不研究经文的宗教意义,故被称为“外在考证”,以区别于传统释经学中阐释经文宗教意义的“内在考证”。

《圣经》的翻译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①古代和中世纪时期。此期间《圣经》先后被译成希腊文、拉丁文、叙利亚文、哥特文、格鲁吉亚文、埃塞俄比亚文、亚美尼亚文等。从古埃及抄本译成希腊文的“七十子”译本和参照希腊文、希伯来文版本译成拉丁文的“通俗本”影响最大。在5世纪后的1000余年中,拉丁文通俗本一直是天主教《圣经》的正式版本,后来许多民族语言的译本都以此为依据。②14~17世纪。此期间由于民族意识的增强,要求用民族语言讲道和举行仪式的呼声极高。宗教改革在这方面的结果是《圣经》文本以拉丁文独尊的地位结束。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荷兰文、西班牙文的《圣经全书》或《新约》译本相继问世。其中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James Ⅰ,1566-06-19~1625-03-27)于1611年颁布的“钦定本”被公认为标准英文本。《新约圣经》德译本书影(1524)《新约圣经》德译本书影(1524)后来,冰岛文、瑞典文、丹麦文、俄文等语种的译本也陆续出现,在亚非国家还出现了印地文、日文、中文、尼日利亚文的译本。③近现代阶段。在此期间,《圣经》翻译工作进展快速,新的版本不断产生。语种更多、译意更准、文字简明,是当今《圣经》翻译的特色。英译本有“美国标准本”“新国际本”以及《耶路撒冷圣经》《新英文圣经》《当代圣经》《福音圣经》等。根据联合圣经公会发表的统计,到1995年,《圣经》全书或其中的部分已被译成超过2100种语言,被称为一部“用人类各种活的语言”说话的书。最早的《圣经》汉译本可能出自7世纪景教传入中国之后。据文献记载,当时曾有译经活动,但没有正式译文流传下来,只是敦煌文献中有些类似经文的段落。元朝时,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意大利人孟德高维诺曾译过《新约》和《诗篇》,但译文已佚,且译文有可能使用当时统治者阶层通行的蒙古文。明清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一般都根据拉丁文通俗本《圣经》进行汉译工作,这些译文被称作“明清本”。第一本新教《圣经》中译本系由马士曼(Joshua Marshman,1768~1837)和拉沙(Joannes Lassar)根据拉丁文本在印度编译成,其《新约》部分于1811年出版,《圣经全书》则于1822年《圣经》中译本书影《圣经》中译本书影出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3年译成《新约》,1819年又与米怜合作译成《旧约》,1823年以《神天圣书》为题出版。此后,又有许多传教士用文言文、浅显的文言文以及白话文翻译出版了多种《圣经》版本,被分别称为“文理本”“浅文理本”和“官话本”。为了统一不同的译本,1890年传教士大会选出三个重译委员会,分别担任上述三种文本的重译工作。文理和合译本于1919年出版,浅文理和合译本《新约》于1904年出版。官话和合译本《新旧约全书》于1919年出版,在中国新教内流传最广,且对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有相当影响。后又出现多种《圣经》中文译本,但影响远不及这一官话和合译本。中国天主教内亦曾出现多种文言文《圣经》译本。1948年起,思高圣经学会出版白话文译本,至1961年出齐。中国天主教徒通用的是思高本《圣经》。

《圣经》的成书时间长达1500年。它记录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起源及早期的发展,也为以色列民族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它是整个基督教教义的基础,被视为其作者受“圣灵感动”而记录下来的“上帝之道”,为信徒提供了信仰的准则,也为基督教会的组织和礼仪活动作出了规定。《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