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哲学 . 宗教学 . 基督教 . 〔人物〕 .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最后更新 2023-07-13
浏览 844
最后更新 2023-07-13
浏览 84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483-11-10~1546-02-18)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信义宗创始人。

英文名称
Martin Luther
出生日期
1483-11-10
去世日期
1546-02-18
所属学科
宗教学

马丁·路德生于德意志埃斯勒本一农民出身的矿主家庭,卒于埃斯勒本,葬于维滕贝格。1501年,入埃尔富特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开始受人文主义影响。1505年5月获硕士学位。由于一位朋友突然去世及自己险遭雷击,乃发愿修道,并于1505年7月入埃尔富特的奥斯定会修道院研习神学和哲学,并虔敬地履行圣事与善工。1507年升为神父。1512年获神学博士学位后,任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其间接触到J.von斯陶皮兹(Johann von Staupitz,1460~1524)的福音教导,奥卡姆、G.比尔(Gabriel Biel,1420~1495)的唯名论思想,奥古斯丁的恩典论,伯尔纳(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J.陶勒尔(Johannes Tauler,1300~1361)的神秘主义虔敬观。马丁·路德以这些思想为背景,以保罗的上帝公义说为主导,逐渐形成其神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即以十字架神学为中心的因信称义学说。认为人的得救不可能靠遵守教会的制度规条和自己的善行义工,而只能是靠个人对上帝的完全信仰——相信耶稣基督借着十字架上的死替人担负他们罪的惩罚和代价,人借着相信基督,可以享有那属于基督的义而得救。上帝的公义不在于对罪人的无情审判,而在于为罪人赐下的恩典。同时认为圣事的有效性在于信仰,有信仰圣事才有实效。1517年10月31日,为反对某些教士大肆鼓吹赎罪券的功效,在维滕贝格教堂大门上贴出“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廷销售赎罪券。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由此发端。1518年8月,教会命其到罗马受审,因保护人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希三世(Frederick,1463~1525)的干预,此举未能奏效。1519年,在莱比锡同神学家J.M.von艾克(Johann Maier von Eck,1486~1543)展开的公开辩论,表明与整个中世纪教会权威体系决裂。1520年6月,罗马教廷发出斥责其41条论点的通谕。同年12月,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公开烧毁了教宗通谕和教廷的教会法典,表示与教宗决裂,并支持诸侯没收教会财产。1521年1月遭教宗绝罚,并被神圣罗马帝国通缉追捕。路德在帝国议会上为自己辩护后,受萨克森选侯保护藏于瓦特堡。他强调《圣经》才是唯一的信仰权威,反对教宗、主教等神职人员对《圣经》训导权的垄断。隐居瓦特堡期间,用10个月将《新约》用德文译出,至1610年已售出20万本。倡导在宗教仪式上使用民族语言并改革礼仪。1522年回到维滕贝格,讲道八天,逐渐显示出反对激进革命派的保守倾向。1525年写了《论意志之束缚》,以预定论反对D.伊拉斯谟的自由意志论,从而与人文主义者决裂。同年6月与原修女K.von波拉(Katharina von Bora,1499~1552)结婚。同年还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主张用暴力镇压过激的农民运动,从而与T.闵采尔(ThomasMüntzer约1489~1525)领导的农民战争决裂,使改革运动失去了许多德国下层群众的同情。在1529年的马尔堡会谈中,与U.茨温利在基督身体是否临在圣餐的问题上发生根本分歧,致使德国和瑞士两国新教运动分裂。以马丁·路德为主要领导人的宗教改革,是基督教史上继东西教会大分裂之后的又一重大分立运动,以至今日的基督教世界仍大体呈现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者分立的局面。教会史学家这样评价道:“能以自己毕生事业深刻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人物寥若晨星,而马丁·路德便是其中之一。”遗著有《教理问答》《讲道集》《书信集》《席间漫谈》等,共三百五十余种。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