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潢避蠹是中国古代纸张防蠹加工的重要方法。在魏晋用纸盛行之后,纸本书籍也面临虫蠹蛀蚀的问题,于是出现了染潢避蠹技术。染潢古时亦称装潢。染潢所用的材料为黃檗,其目的是为了防蠹。中国最常见的黄檗有两种:关黄檗和川黄檗。魏晋南北朝时,大量宗教尤其是抄写佛经、道经,也常用染潢制成的黄纸,用黄纸写经后来在隋唐时尤其盛行。敦煌石窟中发现的佛经大多用黄纸书写,这也是敦煌藏经洞中大量唐人写经完整无损的原因之一。
据中国目录学家余嘉锡研究,晋时染潢有两种方式:一是先写后潢,二是先潢后写。从出土古纸实物来看,先潢后写者居绝大多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第三十》中有专门一节详细介绍染潢的方法:“染潢及治书法: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入浸檗熟,即弃滓,直用纯汁,费而无益。檗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绽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缝缝熨而潢之。不尔,入则零落矣。豆黄特不宜裛,裛则全不入黄矣。”染纸的底纸必须用生纸,因为生纸纤维疏松, 容易吸水而且向四周洇染,适宜入潢。入潢染色不宜太深,太深年久纸色变暗。明代在继承前人染潢技术的同时,又加进了橡斗汁和胭脂水,目的是调和纸的颜色。从唐代开始,人们对纸张进行染潢的同时还加以砑光打蜡制成硬黄纸。
染潢技术在中国古代纸质文献早期就开始使用,对保护纸张和书籍具有非常理想的功效。宋朝以后,印刷术已经普及,书籍的装帧形式也改变为册页装,以后普通文献基本没有用经过染潢的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