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图书馆学 . 文献学与文献保护 . 文献保护 . 【文献保护方法】 . 染潢避蠹

染潢避蠹

/dyeing and coating paper with insect-proof materials/
最后更新 2024-01-16
浏览 159
最后更新 2024-01-16
浏览 15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古代用含有防虫效果的植物染料和化学涂料对纸张进行染制和涂布加工,以达到驱虫防蛀的目的。

英文名称
dyeing and coating paper with insect-proof materials
所涉及学科
图书馆学
所用材料
黃檗
应用领域
文献保护
用途
驱虫防蛀

染潢避蠹是中国古代纸张防蠹加工的重要方法。在魏晋用纸盛行之后,纸本书籍也面临虫蠹蛀蚀的问题,于是出现了染潢避蠹技术。染潢古时亦称装潢。染潢所用的材料为黃檗,其目的是为了防蠹。中国最常见的黄檗有两种:关黄檗和川黄檗。魏晋南北朝时,大量宗教尤其是抄写佛经、道经,也常用染潢制成的黄纸,用黄纸写经后来在隋唐时尤其盛行。敦煌石窟中发现的佛经大多用黄纸书写,这也是敦煌藏经洞中大量唐人写经完整无损的原因之一。

据中国目录学家余嘉锡研究,晋时染潢有两种方式:一是先写后潢,二是先潢后写。从出土古纸实物来看,先潢后写者居绝大多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第三十》中有专门一节详细介绍染潢的方法:“染潢及治书法: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入浸檗熟,即弃滓,直用纯汁,费而无益。檗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绽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缝缝熨而潢之。不尔,入则零落矣。豆黄特不宜裛,裛则全不入黄矣。”染纸的底纸必须用生纸,因为生纸纤维疏松, 容易吸水而且向四周洇染,适宜入潢。入潢染色不宜太深,太深年久纸色变暗。明代在继承前人染潢技术的同时,又加进了橡斗汁和胭脂水,目的是调和纸的颜色。从唐代开始,人们对纸张进行染潢的同时还加以砑光打蜡制成硬黄纸。

染潢技术在中国古代纸质文献早期就开始使用,对保护纸张和书籍具有非常理想的功效。宋朝以后,印刷术已经普及,书籍的装帧形式也改变为册页装,以后普通文献基本没有用经过染潢的纸张。

  • 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63.
  • 潘吉星.中国造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 贾思勰.齐民要术译注.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