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策是将若干根简依文字内容的顺序编连起来,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为了保护正文不受磨损,古人编简往往在正文的开头加上两根不写字的简,称作赘简。赘简的背面一般都写有书名或篇名。由于简册卷起收藏,有字一面在内,赘简背面书写的书名或篇名就显露在外了。
1993年2月在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西南约两千米处的一座高岭之上,发现了6座西汉末期的墓葬,出土的竹简《神乌傅(赋)》中有一根空白简,排列在最前面,正背面皆无文字。专家认为这是首简或赘简,起保护有字竹简的作用。东海尹湾汉墓竹简时代比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医简时代要早100余年,因此,赘简的出现可能要早于西汉末期。
赘简是为了保护简册的正文,这点已经被基本确认。有人认为赘简是后世书籍封面的起源,有人则认为是扉页的起源。其实当赘简为空白简时,还不能认为它具有封面的含义,只有当赘简的背面书写有书名的时候才能认为其具有封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