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都有插图本,但以佛经、平话、戏曲、通俗小说以及医书、农书、地理书等最为普遍。早期的插图采用扉页画形式,后来出现了卷首插图和正文插图。插图的类型包括人物插图、山水插图、花鸟插图、器物插图、连环画插图、地图等。古代插图本书名前常冠有“绣像”“全相”之类的字样。“绣像”是在卷首单独冠以人物画像,多用单线条勾勒,模写精细,不画背景;“全相”是在正文中插入反映图书内容的画面,起到以图释文的作用。
中国最早的插图本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先秦旧本《孔子徒人图法》是孔子72弟子的画像集。魏晋南北朝时期插图本已大量出现,为此南齐王俭在《七志》中专设一类“图谱志”。《隋书·经籍志》虽没有为图谱设立专类,但著录的插图本在100种以上。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插图都是由人工绘制。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后,出现了雕版印制的插图,也称版画。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双亲敬造雕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列颠图书馆藏)扉页画,是迄今有明确时间记载的最早的一幅版画,其线条之洗练,刀法之纯熟,标志着当时的版画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由于雕版印刷初兴,唐代除了少量佛经版画,普通图书的插图仍多由人工绘制。五代时期的版画仍以佛经内容为主,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像》和吴越王钱俶雕印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都是五代时期的作品。后晋开运四年(947),匠人雷廷美刻《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和《大圣毗沙门天王像》,首开书籍插图上图下文的先河。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普及以后,书籍插图已较为普遍,插图的书籍类型也从唐五代时期的佛经发展为各类图书,尤以医书插图最多,如《宋史·艺文志》著录的《孙思邈芝草图》《崔氏产鉴图》等。有的插图还将前代手绘名画加以雕版刻印,如北宋嘉祐八年(1063)建安余志安勤有堂刻《古列女传》,有图123幅,相传是晋代著名《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插图画家顾恺之所绘。南宋景定年间的刻本《梅花喜神谱》是中国雕印最早的画谱。从插图样式上看,宋代插图本除沿袭五代卷首冠图、上图下文的旧制外,还出现了卷中插图和连环画的新形式。元代的连环画开始大量出现在话本小说中,如建安虞氏刻《虞氏平话五种》(包括《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全相秦并六国平话》《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和《全相平话三国志》)是元代连环画的代表作。
明代是插图本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万历以后,“差不多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尤其是戏曲小说,插图几乎成为图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时一种名著就有好几种、甚至十几种插图本梓行于世,如《西厢记》就有唐富春刊本《出像音注花栏南调西厢记》、胡少山堂刊本《新刻考正古本大字出像释义北西厢》、文立堂刊本《新镌绣像批评音释王实甫北西厢真本》等多种插图本。现存历代插图本古籍约有4000余种,其中明本占据了一半。明代版画风格前后不一,前期承袭宋元遗风,线条粗犷而不拘细节,版面多上图下文,画面题词多幡幢式。后期画风婉丽工细,在构图上打破上图下文的旧制,按内容要求或大或小,有半幅的,有对幅的,也有团扇式的。画面题词不再拘泥于幡幢式,而是选择画面最适合的位置,或长或短,与画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明代晚期还发明了饾版和拱花技艺,画面颜色深浅适中,阴阳向背分明,形象栩栩如生。由于画法精湛、风格各异,明晚期插图本形成了建安派、金陵派、徽派、武林派、苏州派等不同的画派。
清代中前期的插图本继承了明代后期徽派的画风,刀法细腻,线条明快,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如顺治间陈洪绶绘《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水浒叶子》和《博古叶子》,萧云从绘《离骚图》和《太平山水图》;康熙间刘源绘《凌烟阁功臣图》,王槩兄弟绘《芥子园画谱》,吴逸绘《古歙山川图》等。雍正间内府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也有不少用木板雕印的插图,乾隆年间的《南巡圣典图》《避暑山庄图咏》吴友如《点石斋画报》插图《圆明园图咏》等也是内府刻印的版画。这些皇家艺术作品与徽派的佳作相比,精巧有余而蕴藉不足。嘉庆以后的戏曲小说虽然插图本很多,但大多刻印粗率,已不为世人所重。晚清光绪年间在上海等地兴起的石印技术为插图本的复兴提供了契机,很多地图和画刊都采用石印技术,如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是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兼具新闻时事与美术的特点,由苏州年画师吴友如等绘图,每期画页8幅,随《申报》附送。上海同文书局用石印技术印有各种书画图贴169种。文明书局设有彩色石印部,专门印刷彩色课本、图画和地图等。近代很多文学类书刊也都流行配有插图。插图本和画谱因形式精美,图文并茂,为历代藏书家所喜爱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