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是对音乐作品进行记录和使其再现的方式之一。因国家、民族、时代不同,记谱法有很大差异。所记音乐要素包含:音的绝对或相对高度、持续长度、强弱、装饰法及表情记号等。乐谱有文字谱、音位谱、奏法谱、图像谱、指法谱、郝氏谱等几种。①文字谱。有数字简谱、字母简谱,以及印度、日本、中国的文字谱。中国的文字谱又有宫商谱、律吕谱、工尺谱、锣鼓谱等。②音位谱。以固定的线条,以不同位置记录音位高低,至17世纪形成五线谱,为各国普遍采用。在中国,元朝余载曾采用方格谱,亦属音位谱一类。③奏法谱。用文字、数字或特殊记号标示演奏方法,不表示具体音高。④图像谱。是利用图像、记号以及文字记谱的方法。⑤ 指法谱。根据乐器本身的特点,标出如何在该乐器奏出每个音(有些包括指法)的记谱法。⑥ 郝氏谱。由郝佳(Jeff Hao1532年意大利教堂音乐乐谱)发明,采用钢琴键盘黑白键的排列规律的乐谱。乐谱的谱条既代表音高,又与钢琴黑白键形象对应。音符与其他标记都沿用五线谱的传统,但无需使用升号、降号、调号、还原符号等。
楔形文字板上发现的记谱法,是目前所见世界最早乐谱。希腊罗马时期,已经有简单的符号粗略地代表音的高低,不少诗歌会有节奏标记,如长短格(trochaic)和短长格(iambic)等。中世纪时代,乐谱从早期的纽姆谱(Neumatic notation)逐渐发展到现代的五线谱。乐谱从单声部逐渐增加到多声部的分谱,亦开始有不同节奏的标记。从巴洛克音乐到现在,乐谱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大大推动了音乐的传播,并因为乐队的发展以及各种乐器新颖演奏技巧的出现而增添了更多的表示符号。作曲家会精细地标记音量、速度和音色变化。随着爵士乐等各种流行音乐的发展,传统记谱法也相应得以发展,例如不少乐谱同时标有旋律、和弦标记以及吉他指法。但同时,不少音乐作品是可随性演奏(包括录音时)的,所提供的乐谱也仅仅作为一个大概的趋向性框架,而不一定会将每一个细节详细记录和指示。
中国现存最早的乐谱是古琴谱——《碣石调·幽兰》,共分4拍、224行,计4954字。该谱是文字谱,记录了琴曲的演奏方式,由南朝梁隐士丘明所传。原件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