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录学经历了古代、近代与现代3种形态。目录学的起源与一定数量的图书文献及对图书文献的需求与整理相关。甲骨文的发现证明商朝已形成了系统的文字并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文献记录。从殷墟的甲骨窖藏可以看出人们对文献初步的有意识整理。孔子及其弟子曾周游列国,广求文献,并对《易》《书》《诗》《礼》《乐》《春秋》等文献进行了整理。这些文献原藏官府,为档案性质。孔子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献采用了不同的编排方法,如《书》按朝代次序;《春秋》按年月时序;《易》按事物产生发展的次序,排序不同的卦;而《诗》则先按体裁分成风、雅、颂等类,类下进一步按地理方位等细分,雅、颂甚至细分到了篇什,形成了一个有二级标题甚至三级标题的目录。孔子及其弟子还为《诗》《书》撰写了序,有小序,介绍一篇诗、文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等,以及大序,为诸篇之总纲。
汉兴。汉惠帝除秦挟书之令。至汉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一时间书如山积,且一书多本,多有差异,加上简帛易折烂,编绳易断乱,文献整理就成为在所难免之事,因此,也就有了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目录《别录》和分类目录《七略》。《别录》《七略》属于学术性书目。来新夏认为,刘向父子等人“把单纯的编目工作提高到了学术研究的高度,使编制群书目录的过程成为建立学科的过程,为后学创建了规制。因此,中国古典目录学是伴随着这几部著名的群书目录的撰著而兴起的”。也就是说,《别录》《七略》以及据此删减而成的《汉书·艺文志》等目录不仅仅是在整理文献,而且也是在由整理文献而整理学术,这一主题形成了古典目录学的努力方向,而古典目录学也就随着这些目录范式的出现而产生。
古典目录学的发展基本平稳。从《七略》范式所体现的目录学思想到章学诚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整个目录学从范式形成到理论的全面总结历时1800年左右而前后如一,所不同之处则在于其后又发展出了私家“藏书书目”等新范式,各种方法更加完善而已。而藏书性书目范式,纯录图书,而无解题及小序等,如郑樵的类例学说所总结的,在广记古今有无及广记书与图的前提下,通过详明类例,仍能做到“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也就是说,其目的仍然是追求明了学术源流。
甲午战争以前,《经籍举要》与《书目答问》等书目的刊行标志中国目录学开始了由古典向近代形态过渡。维新运动中,推荐书目大兴,目录学由重视文献向重视读者转变,加之西方及日本目录编纂方法的传入,开启了现代目录学的演化进程。
古典目录学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时期:①萌芽与形成时期。从文字与文献的产生到汉朝的这一段时期,以刘向、刘歆编撰《别录》《七略》为界。②发展时期。从西汉末年至宋元时期。目录的学术型范式,由文献而学术,形成了古典目录学的努力方向。一些书目编纂者如南朝梁阮孝绪在书目编纂实践基础上探讨如何根据文献实际而立类,以及排序的次序与原则。唐毋煚认为目录应通过小序、叙录等方法探究作者的“旨”,探析部目之词。宋“目录之学”的称呼首次出现,并产生了大量的各类书目。郑樵针对藏书性书目范式的出现,及时进行了理论总结。其《通志》强调会通,其中《校雠略》是其目录学思想的总结,而《艺文略》《图谱略》《金石略》诸略则是其目录学实践的体现。③鼎盛时期。明清时期。各类目录如私家目录、专科目录等大量出现,官修目录出现了集大成的《四库全书总目》。理论上,明代的胡应麟、祁承㸁等人上承郑樵,下启章学诚。到了清朝,随着学术的兴盛,又经一批著名学者如章学诚、金榜、王鸣盛、姚振宗等人的大力倡导,目录学一度成了“显学”。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提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成为古典目录学思想的经典总结。④退守时期。近、现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文化的变迁,新的图书文献快速增长,严重冲击了传统古籍的地位,以古典文献为依托、注重文献整理的古典目录学不得不因固守一角的古籍而退守,失去了“显学”的风光。
古典目录学的书目实践先于理论产生。《别录》《七略》《汉书·艺文志》为古典目录学奠定第一块基石,给出了具体的目录范式。之后,书目分类从六分、七分演变为四分;叙录后来又出现了注释体和传录体,甚至有很多目录、叙录及小序并皆不用。对此,魏徵《隋书·经籍志序》、毋煚《古今书录序》都做了批评,通过对刘向、刘歆范式及其流变的总结,得出了目录必须“剖判条源、甄明科部”,必须有“录”,且“录”须达“旨”,不能“文义浅近”,否则就不能“辨其流别”的目录学思想。至宋代,郑樵《通志·校雠略》对整个书目实践进行了总体概括与总结,从具体的现象而抽象成理论,他的“编次必谨类例论”“编次必记亡书论”“泛释无义论”以及“会通精神”等,使目录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清时,受当时学术思潮的影响,目录学领域也出现了“义理”与“考据”之争。考据之对目录学的影响,便是在清代出现了对文献的大规模和深入的爬梳整理,目录的叙录、辑录体得到了全面发展,而补史艺文志工作更使各朝文献本末源流清晰可见,使目录范式更为完美。章学诚《校雠通义》从义理角度对古典目录学思想进行总结,提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成为古典目录学的精髓。
古典目录学是致用之学,正因为注重致用,目录学价值观也就倾向于功利主义。但中国目录学所致之用乃辨考学术源流,而不是方便地获取与共享文献。与之相适应,人们偏重于做实际的文献整理工作,而缺少从理论上进行总结研究。古代目录学家最看重的就是目录的作用,亦即目录所达致的效果。这种效果在郑樵看来,就是使学术自明;在章学诚看来,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古典目录学孜孜以求的,就是希望达到这种目的。这使古典目录学的实践将重点放在了对整体文献的分析整理上而忽略了具体的文献需求,重要的是详明类例与编撰叙录和小序,但却完全不理会读者如何方便地获取所需图书。而且编撰叙录和小序等目录方法在实际操作上有较大难度,“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因此,也将古典目录学限制为“学者的目录学”。
古典目录学注重书目实践,产生了众多书目。古典目录的结构主要由篇目、解题(书录、叙录)、小序3种要素构成。篇目是古典目录书的基本要素,是著录图书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目录通常以书名为基本标目,后接卷数及作者。书名、篇卷、作者标识出每部被著录图书的最基本特点。解题也称叙录、书录或提要,它可以用来考察作者生平行事、揭示图书主旨和用途,向读者指示门径和提供方便;是中国最早创制的一种体制,对后世的目录学及其他学术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序和解题一样,伴随着早期目录的编纂而出现。小序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考辨学术源流,对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派、演变和特点加以论述,或对该部类的分类沿革及类目变更、设置及缘由等进行说明和介绍。
余嘉锡根据上述解题与小序之有无及其发挥的作用将古典目录分为“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有小序而无解题者”和“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3类。此外,龚自珍、来新夏等根据目录纂集工作的体制和目录的收录范围,将古典目录分为朝廷官簿、私家著录和史家著录3类。汪辟疆从目录与编者、读者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古典目录分为4类:一是“纲纪群籍,簿属甲乙”;二是“辨章学术,剖析源流”;三是“鉴别旧椠,雠校异同”;四是“提要钩元,治学涉径”。
古典目录学以中国古代社会的目录事业、目录工作、目录著作和目录学研究状况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主要包括:①探讨和论述历朝有关校书的措施和所开展的文献整理及编目事业。②探讨目录工作的发展历史,介绍著名目录学家和目录学著作,概括和总结其经验。③对相关学科,如版本、校勘、考证等的源流、发展、基本方法和经验加以概括和论述。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有助于目录学研究的深入。总之,古典目录学既要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这一重要领域的历史传统和成就加以概括综述,也要提供足资现代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等方面参考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