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将污染物排斥于体外,使其不能进入叶片、根内,无需消耗大量物质和能量来结合、分解、排出污染物,是一种有效的抵抗污染物的方法。植物阻止污染物进入体内的途径主要有:①关闭气孔阻止气态污染物进入体内。②分泌有机物质到根际,改变根际的理化环境,使污染物的可移动性降低。③增厚植物的外表皮或在根周围形成根套。
动物对污染物的避性可以通过行为或生理的方式表现出来,通常毒物经吸收后方能产生效应。动物具有排斥环境中的污染物使其不能进入体内的机制,如皮肤、毛发对污染物具有阻挡作用。但对于可以自由活动的动物来说,从行为上主动避开环境污染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措施。许多动物对环境胁迫较为敏感,并具有逃避毒害的本能,如家蝇(Musca domestica)对马拉硫磷诱饵的躲避行为是行为避性的典型例子。接近污染源和污染物质富集的农田,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土壤动物密度与重金属元素汞(Hg)、镉(Cd)、锌(Zn)、铜(Cu)、砷(As)、铅(Pb)的浓度密切相关,动物的回避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在没有受污染的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垂直递减率比较明显。在受污染的土壤中,土壤动物的垂直变化出现逆分布的异常现象,主要是由于土壤动物为避开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土壤表层污染环境而转移到污染物浓度较低的下层土壤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