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实现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而探索合适的管理模式成为资源管理者与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自然资源本身具有的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特点,其对管理的响应受到资源系统结构或过程不确定性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人们越来越强调资源管理的全面性(人-社会-生态)与长期化。人们迫切想要打破重部分而轻整体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管理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一种针对自然资源管理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以整体性思维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管理模式——适应性管理应运而生,为自然资源管理寻找到新的方向。
适应性管理
通过不断调整来实现所确定的管理目标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管理问题的重复性的优化决策过程。
- 英文名称
- adaptive management
- 所属学科
- 林业
适应性管理最初在澳大利亚和北美被应用于渔业管理,随后被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IIASA)采用,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得到更广泛应用。1995年,由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服务组织实施的水禽利用管理项目中,适应性管理成功地应用于北美的水禽狩猎管理,使管理者在可变的资源条件下寻找到最优的水禽狩猎方案。2000年,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和动植物健康检验局联合开展的一项野牛管理计划,为科学管理不同生态条件下蒙大拿地区的野牛数量,制定和实施了适应性管理战略。在国外,适应性管理被广泛应用于渔业资源管理、流域水资源、森林与草原、自然保护地管理,以及野生动植物产量管理等多个领域。国内有关适应性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多见于2000年之后。中国适应性管理研究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多为引入性理论探讨,实验案例相对较少,尚未形成较明确、科学的框架体系并完整付诸实践。
适应性管理适用于解决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的问题:存在多种可用的管理方式;知识在管理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管理目标能被识别;信息价值高;不确定性可以用模型加以表达;可以建立监控系统以降低不确定性。适应性管理是高外延性的术语,可有许多方面的定义和应用,其范围从极详细严格到几乎空洞。适应性管理的实质很明确。狭义的定义是简单的“边做边学”。广义的定义是包括了解系统功能,根据制定与修订决策的计划实施管理,涉及过去进行的管理活动的影响信息。通过科学的管理、监测与调控措施来提高数据收集水平,以满足社会需求与生态系统容量方面的变化。广义的适应性管理紧紧围绕系统管理的不确定性展开一系列行动设计、规划、监测、管理资源等,最终实现系统健康与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它是不确定条件下理想管理的一种规范方法,可以行之有效地解决复杂动态系统的不确定性难题。
适应性管理构建模型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识别不确定性因素,形成适应性管理水平评价体系,提出符合适应性管理的决策。将适应性管理融入当前的资源管理中,将其用来处理不确定决策环节,适用于没有足够信息去开发一个能够成功识别出最优管理的情况。自然保护区适应性管理是以实现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为目标,在不断探索与认识其内在规律和干扰过程的基础上,而采取的提高实践与管理的系统过程。它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促进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组织协作、公众参与、冲突决策,以及组织、政策与制度设计管理,改进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协调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模式与对策,以更好地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自然保护区管理行为规律往往与人类活动、生态环境演变及气象变化等各种因素紧密相关的,因此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通常在大量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环境中进行。面对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特性,将适应性管理方法引入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将为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方式的变革带来活力,有着良好的实践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