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 . 教育学 . 教育文化研究 . 学校领域教育文化 . 学校文化

学生亚文化

/student subculture/
条目作者王烁

王烁

最后更新 2023-03-29
浏览 325
最后更新 2023-03-29
浏览 32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学生因年龄、阶层、种族、兴趣等因素而形成的局部且带有自身特征的群体文化。

英文名称
student subculture
所属学科
教育学

学生亚文化是亚文化概念之下的从属概念,是亚文化(subculture)范畴内的一个种类或分支。学生亚文化研究可追溯至芝加哥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其中,“抵抗”与“收编”是这一阶段研究的关键词。20世纪30~5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以越轨为视角,揭示了社会底层青年因难以融入主流社会,无法获得物质保障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选择消极抵抗甚至犯罪等越轨的行为。20世纪70年代,伯明翰学派引入社会关系,尤其是阶级的视角,展现了风格化和仪式化的青年亚文化特征。探讨工人阶级青年抵抗和消解权威的反叛精神,体现了作为学生的工人阶级青年对学校主流文化的鄙视与反抗。20世纪末,新媒体的兴起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为学生群体创造了不同以往的文化空间,由此带来了日益多元的学生亚文化种类和符号,形成了独特的学生亚文化景观,表现出虚拟化、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

研究学生亚文化的代表性著作有英国文化理论家S.霍尔(Stuart Hall)1976年主编的论文集《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P.威利斯(Paul Willis)1977年出版的《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Learning to Labo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以及英国社会学家D.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79年出版的《亚文化:风格的意义》(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