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面比较平坦,局部有不大的起伏。侧面的坡度一般甚陡,但有的也较平缓。
海底高原
具有宽阔、平顶特征,一般高于海底至少2000米,通常远离大陆位于大洋盆地的大火成岩省。又称海台。
- 英文名称
- ocean plateau
- 又称
- 海台
- 所属学科
- 地球物理学
海底高原可分以下两种类型:①洋中海台。指洋盆中孤立的海底高原。大多数位于碳酸盐补偿深度之上,上覆较厚的以钙质为主的沉积物。通常无明显的地震活动。有些洋中海台具有陆壳性质,认为是从大陆裂离出来的沉没的碎块,又称微型陆块,其地壳比周围洋底厚,但仍小于正常的陆壳。如印度洋的马斯克林海台。其北部的基底,属大陆型地壳性质,厚度达31.95千米;其南部的基底则属大洋型地壳性质。②边缘海台。指发育于大陆边缘上的台地。多分布在500~4000米水深处,为大陆坡或岛坡上的平坦面,坡度在1/100以下。边缘海台一般有花岗岩基底,是沉没至不同深度的地块,如美国东南岸外的布莱克海台,大西洋边的福克兰台地、巴西岸外的边缘台地、欧洲的伊比利亚台地、新西兰东岸外的坎贝尔台地,以及环绕澳大利亚陆岸外的埃克斯茅斯台地等。在中国南海北部陆坡,由于受南海北部拉张陆缘控制,在上陆坡和中陆坡出现三级断落的台阶和张裂式的东沙海底高原。南海南部陆缘陆坡地貌相对于深海平原而言,是厚达4000米以上的南沙海底高原。南海西部陆缘的陆坡区以过渡壳地堑带基础上发育的构造地貌为特征,其中有由断裂控制而逐级下降的五级台阶,有以地垒为基础并以台阶面为基座发育成的西沙和中沙海底高原,高原上珊瑚礁地貌发育并形成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
海底高原主要由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组成,主要为水下喷发产物,但少数出露水面。海底高原的地壳厚度通常大于周边的洋壳,其地壳年龄不同于洋壳年龄。地球上最大的海底高原是翁通爪哇海台(Ontong Java Plateau),面积达490万平方千米,接近地球面积的1%。翁通爪哇海台中部地壳厚度达42.5千米,远大于洋壳的平均厚度(16千米)。更为重要的是其下地壳厚达16千米,存在巨量的基性岩浆在下地壳的底侵。当有海底高原的大洋板块在海沟处发生俯冲时,由于海底高原巨大的体积和较轻的密度,可阻碍俯冲作用的继续,导致板块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改变。
海底高原的研究程度远低于其陆上的对应物(即大陆溢流玄武岩),但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 IODP)的实施使人们获得了珍贵的岩石样品。借助于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深海采样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一步揭开海底高原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