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社会学 . 应用社会学 . 民俗 . 民间社会组织民俗(中国) . 人生礼仪 . 丧葬习俗 . 〔丧葬礼仪〕

祭文

/funeral oration/
条目作者陈连山

陈连山

最后更新 2024-10-08
浏览 201
最后更新 2024-10-08
浏览 20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文体之一。用于祭祀死者,抚慰和祝福亡灵的文章。

英文名称
funeral oration
所属学科
社会学

世界上最早的祭文出现于约公元前24世纪的埃及。金字塔内壁雕刻有保佑法老、王后死后幸福的祷词、颂歌和符咒,即“金字塔文”。后来把符咒刻在棺木上成为“棺文”。二者都属于“亡灵书”。约公元前16世纪,人们把二者编辑为《死者之书》,作为陪葬品。中国古代通常在祭奠死者的仪式上诵读祭文。各种祭文中以追念死者、哀悼亡灵一类为主,间有赞扬死者功绩的文字。祭文多由死者的亲朋好友撰写,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与墓志不同。祭文多在祭奠仪式上宣读,所以有固定格式:开头写明日期、祭主、祭奠对象,中间抒发祭主对于死者的哀悼之情,结尾是“呜呼哀哉,尚飧”。风格庄重、恭敬而哀痛,抒情色彩浓厚。祭文有韵文、骈文和散文之分,但以四言韵文体最为正统,也最常见,如陶潜《祭程氏妹文》。散文体祭文以韩愈《祭十二郎文》最为著名。布依族祭司在超度亡灵仪式上吟诵的《古谢经》也是一种祭文。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祭文,如保加利亚人遭遇丧事,常印制死者生平,写一些哀悼的话语四处张贴。现代丧礼中的悼词部分地取代了祭文的功能,祭文已较少见。

中国古代的祭文也用于祭祀山川灵物或凭吊古人古迹。如颜延年有《祭屈原文》,陆机有《吊魏武帝文》,韩愈有《祭竹林神文》《祭鳄鱼文》等,但与祭奠亡人的祭文明显有别。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