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檐指建造在石窟寺外部与洞窟岩壁相接的木结构或其他结构形似屋檐的建筑。历史上窟檐的建造使石窟寺正立面呈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形象,表现了石窟寺中国化的特征。窟檐与洞窟共同构筑了石窟寺的宗教建筑空间,为僧侣信众提供了宗教礼仪空间和适宜瞻仰佛像的视角。窟檐的存在使洞窟内的造像、壁画免于暴露在风雨侵蚀和阳光直射之下,并控制了洞窟内部的微环境变化幅度,对石窟寺内文物的长久留存起到了积极作用。
窟檐通常伴随着石窟寺的开凿而兴建,但由于大部分窟檐为木结构,又直接暴露于外环境,耐久性差于石质洞窟,常常损毁,又不断重建。比如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始建于初唐时期,历经多次重建,现存结构建于20世纪初。
1949年以来,窟檐作为石窟寺的保护性设施而建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改革开放初期,以敦煌莫高窟挡土墙式窟檐、大足北山长廊式窟檐、大足宝顶山混凝土仿岩檐式窟檐为代表;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以麦积山石窟、须弥山石窟混凝土窟檐为代表;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以云冈石窟五华洞窟檐、广元千佛崖保护性设施为代表。
窟檐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①保护功能需求;②造型设计;③保护利用空间。应结合科学监测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判断窟檐对洞窟、塑像、壁画等文物本体和赋存岩体的影响,及其造型对历史环境的影响,内部空间对石窟寺保护利用的影响。
窟檐通过改善石窟寺内部微观环境,延缓了洞窟内部石刻、塑像、壁画的破坏速度,并为石窟寺保护利用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空间。经历史验证,这是一项传统而有效的石窟寺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