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源于古代女子蔽面的习俗。周代已出现,最早是用一块帛巾遮面,人称面衣。约至魏晋南北朝时,变为以较薄的深色罗縠将整个头部盖住,这种形式一直影响到后世。除单纯的面衣外,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也有将面衣和帽子合为一体的,如除遮脸面外还可障蔽身体的羃䍦,及在笠帽上围一圈丝网以遮面的帷帽。到唐代出现了“盖头”这一名称。五代之后盖头普及,至宋代尤其流行。宋代的盖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一块帛巾在覆盖头部的部分缝制成风兜,戴时套在头顶,露出脸面,帽裙在臂部分开,形成两个披肩,下端为尖角形,下搭在胸前;另一种仅为一块覆在头面上的帛巾。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宋代女子出嫁时戴盖头,一般在成亲前三日,男家先向女家赠送一件“催妆盖头”,到出阁之日,女子头戴盖头,待结婚仪式完毕,男方家属再将新娘的盖头挑开。新娘盖头多以红色的纱或丝绸制成(见图)。此种风俗一直沿袭到民国时期。
盖头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