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民族自然环境、经济生活、风俗、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服装的材质与制作工艺各异,其造型、色彩、图案、配饰也千姿百态、风格迥异。既是各民族人民顺应自然的实用衣物,又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载体,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
民族服装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时代背景下,各民族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文化在服装上的反映。世界范围内各地域民族分类繁多,民族服装是各民族文化最独特、直观的体现,如日本的和服、印度的纱丽等。通常可以从民族服装的形制、纹样、材质等构成元素中推断出穿戴者的生活状态、社会文化、审美价值或宗教信仰等信息。
在中国,56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服饰,尤其是55个少数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外部特征的重要标识,如赫哲族的鱼皮衣(图1),土族的彩袖女服(图2)、傣族的对襟短衣等。对汉民族的代表性服装,学术界争议较大。历史上出现过的衣裳、襦裙、袄裙等上衣下裳制服饰以及深衣、袍服等衣裳连属制服饰被普遍认为是汉族代表性服饰;同时近代被汉族服饰吸收、改良的中山装和旗袍(图3)因广泛穿用,也被视为是汉族民族服饰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生活方式的趋同,中国民族服装原材料、制作工艺、品种用途、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规模发生了急剧变化。许多传统民族服饰已退出当地人们的生活,成为文化记忆与民族标志物,或作为特殊场合的一种象征符号出现。民族服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不断被挖掘、传承和创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