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大师姑村和杨寨村南地,索河河道自南向北将遗址分成东西两部分,大部分在河东岸,少部分在河西岸。1984年发现,称杨拐遗址;2002~2003年发掘,命名为大师姑遗址。发现有二里头文化城址、龙山时期和早商时期遗存。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里头文化城址是中国最早发现的一座单纯的二里头文化城址。城址平面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扁长方形,总面积约51万平方米。城墙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二、三期之交,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废弃,南墙西段长480米、东段长1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长980米,东墙北段长30米。城墙外6米处发现有城壕。二里头文化遗迹主要有夯土房址、墓葬、灰坑、窖穴、灰沟等,发现的成片倒塌的夯土墙和大量的陶制排水管道,显示在城址内部存在有规格较高的大型建筑。遗址中还发现早商时期大型环壕及早商文化墓地,说明该遗址在早商时期仍是一处重要的聚落。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主要为生活用器,器形有深腹罐、圆腹罐、大口尊、盆、豆、鬲、捏口罐等,还出土有青铜工具、玉钺、玉杯以及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年代跨夏、商两代。
大师姑遗址二里头文化城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夏代城址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夏代的城市发展、社会结构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探讨夏代晚期夏商文化关系、夏商交替年代等一系列中国夏商考古研究中的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学术界对大师姑遗址的性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夏王朝的东方军事重镇,另一种认为是夏王朝方国(韦或顾)的都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