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街道,地处岷江与锦江交汇处的河道内,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据清代文献记载,顺治三年(1646)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顺岷江南下,在此遭遇伏击,战败船沉,传说上千艘满载金银财宝的船沉于江底。2005年发现了一段木鞘和7枚银锭,2011年发现了金册、“西王赏功”金币等,2016~2021年五次发掘。遗址主要堆积为砂卵石,厚2~8米,覆盖于红色砂岩构造的河床之上。砂岩河床由于长期被岷江流水侵蚀,形成多条大致南北向的冲刷槽,文物多分布于这类河床的冲刷槽内,少量夹杂在砂卵石堆积之中。
出水文物达7.2万件,以金、银、铜、铁等金属材质为主,发现有等级较高的张献忠大西政权以及明朝的皇室文物,所属时代自明代中期延续至明代晚期。其中,包括张献忠大西政权的金封册、“西王赏功”金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铭刻大西政权国号的五十两银锭等,明代蜀、楚、荣等藩王府的金银封册、金银印章和铭刻万历、天启、崇祯等年号的五十两银锭等;此外,还有金银碗、金银杯、金银发簪、金银耳环、金银戒指、金银手镯和金银纽扣等器饰,铁刀、铁剑、铁矛、 铁箭镰、铁火铳和铅弹等兵器,铁船钉和铁篙杆等船具。文物的来源地域广泛,北至河南、陕西,南至广东、广西,西到四川、云南,东到江西。大西政权官银和兵器存在集中分布的现象,官银集中发现于发掘区的中部偏北。推测原为集中放置,后在江口之战中一同沉没。大量兵器以及部分烧熔的金银器位于官银集中发现区的东侧,被烧熔的金银器的发现为文献中关于江口之战采用火攻的记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的发掘,证实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出水的大量文物为研究张献忠大西政权的结构、经济建设和军事征战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对认识明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物质文化乃至明末清初以来的社会历史走向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遗址内还发现了大量巴蜀青铜兵器和工具以及数量巨大的钱币,从战国时期的秦半两到中华民国时期的机制币均有发现,几乎囊括了四川历代铸造并使用的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