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民族学 . 中国民族史 . 中国民族史 . 〔民族史文献〕

《中国民族史》(王桐龄)

/Chinese National History/
条目作者贾益

贾益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08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0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历史学家王桐龄的中国民族史著作。

英文名称
Chinese National History
著者
王桐龄
原著出版时间
1928
原著出版机构
北平文化学社

作者王桐龄(1878~1953),河北任丘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1912年回国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历史地理部主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后,任教授。1913年以后,王桐龄长期在大学讲授中国史和中国民族史课程。《中国民族史》是其在讲义基础上编纂而成的系统性著作,1928年由北平文化学社出版,1934年又进行了大量的增补修订,由北平文化学社出版。

王桐龄强调中国民族是“混合体”,并且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很高的文化,所以内部“无所用其排”,对外也“不用其媚”,因此,拟将《中国民族史》分上下两篇,“内延史”叙述中国民族内部融合历程,“外延史”记述中国民族对外发展事迹,但在《中国民族史》一书的初版和修订版中,并未见到“外延史”的内容,其主要记述的,还是自远古人类出现在亚洲大陆时代到近代期间中国各大民族与汉族血缘混合的历程。书中以汉族的不断“蜕化”,各民族不断被“同化”为主线,将“汉族”的历史分为“胚胎”时代及四次“蜕化”、三次“修养”时代。在不同时代,“苗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匈奴、乌桓、鲜卑、氐、羌、沙陀、党项、吐蕃、奚、契丹、女真、蒙古及西域诸国、满洲等族的“血统”先后加入,使其发展成人口众多且具有超强“同化力”的民族。

《中国民族史》出版后,在20世纪30~40年代的文化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罗香林、曾仲谋等人曾对其史料考证和民族观等问题提出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王桐龄的《中国民族史》作为旧中国民族史叙述中“汉族中心”观的代表以及中国较早的现代体裁的民族史著作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