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工厂制的集中生产比较,社会化生产的基本组成单位更小更分散,能够更好地与研发、设计和营销相融合,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低成本的同时,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个性化且快速变动的市场需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正常条件下经营某种行业所需要的单个资本的最低限度提高了。”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工业生产的工厂制和大规模生产被确定下来并成为工业社会最主要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实施工业化的国家中,产业集中度和最低有效规模经济的起点都不断提高,家庭作坊在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难以与工厂制和大规模生产相抗衡从而逐渐消失。“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总体劳动,对于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也就是说,对于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按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来说,到处都成为起点。”但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幅度降低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的门槛,中小企业的优势增强,同时大型企业的弊端逐渐显现,工业产业组织呈现垂直瓦解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分散化、个性化和就地化的生产方式彻底改变了工业传统的竞争模式,信息技术大幅降低了新产品研发与应用成本,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的市场范围都不断扩大,同时产业集中度降低。如果说前两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都是基于工厂范围的集中型生产方式,那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大量物质流被成功虚拟化转化为信息流,生产组织中的各环节被无限细分,生产组织方式呈现出社会化生产的趋势。“社会制造”这一新型产业组织逐渐形成,工厂化生产开始向社会化生产转变。
社会化生产是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工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重大创新,是马克思提出的“生产社会化”的继承和演化,是“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的组织基础。未来,众创空间、社区工厂将成为构成新工业组织体系的重要部分。当然,工厂制和大规模生产仍然是最能够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生产组织方式,在相当长时期里,社区工厂是传统工厂制的重要补充,社会化生产则是工厂制生产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