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船舶工业始于19世纪。世界最早的铁质船和钢质船分别于1821年、1873年在英国建造。直到1956年以前,英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
1956年,日本造船量第一次超过英国居于世界首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造船工业不断朝大型化、专业化、自动化、高速化、高性能等方向发展,各种大型、超大型的油轮、矿石船,超高速的集装箱船和大型超级豪华游船等相继问世,造船周期也大为缩短。
中国在商代就出现了木质船。明代已能建造大型远洋海船。但近代中国的船舶工业相对落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船舶工业由小到大、由修到造、由仿制到自行设计建造、由制造小型船舶到大中型现代化船舶、由为国内服务到扩大出口,形成了从科研、设计、生产到配套比较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1984年12月,中国确定工业部门分类目录,船舶工业部门主要由造船厂、修船厂及其他各类船用配套设备生产厂等组成,不包括制造木船、水泥船、橡皮船等部门。2007年,中国民用船舶建造量突破1800万吨,新船建造的订单超过7000万吨,造船订单总量超过1.3亿吨。其中新接的造船订单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位。
2017年上半年,中国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50亿元,同比下降6.6%,利润总额9.8亿元,同比下降49%。虽然从造船数据的角度来说,中国造船业在完工量、新接订单量与手持订单量上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一个造船大国,但产能过剩问题也非常突出。2017年1月,工信部联合六部委印发了《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去产能将是中国船舶工业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