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场推动的工业化国家在起步阶段大多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如英国、美国、日本到后来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都经历过从纺织工业、服装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的低水平工业化阶段。究其原因,可以利用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解释。低成本、廉价并且容易获得的资源加上低工资要求的熟练劳动力会形成工业化初期的比较优势,获得非常有利的国际贸易条件。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本和技术、知识这类生产要素不再极度稀缺,价格相对下降,但工业化导致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劳动力成为相对昂贵的生产要素,工业生产过程中会出现用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该国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
从工业生产过程对主要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来看,通常将工业分为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的总成本中工资支出占比较高,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所占比重较低。主要包括:①轻工业中的服装工业、为服装工业提供原材料的纺织工业、玩具加工制造业、家具工业等与日常生活消费关系密切的部门;②主要靠人力工作难以用技术替代的工业,如传统手工业、编织业等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产业。
21世纪初,中国劳动密集型工业仍然在产业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原因有3项:①不可替代性。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能取代,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力的成本。特别是为了满足市场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或者对精湛手工艺品的追求,必须保留或采用人工劳动。②工业化进程。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步由占主导地位向占非主导地位过渡。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美国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中国台湾持续了40年。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劳动力还是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劳动密集型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潜能尚未完全释放殆尽,因此中国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还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③产业结构升级。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内从劳动密集型转化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但是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换到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比较典型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些工序,如光学、精密零件的研磨、抛光等,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熟练劳动力以及相对低廉的工资水平使劳动密集型工业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