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这个概念是由美国《连线》杂志记者J.豪(Jeff Howe)于2006年6月提出。豪认为,“网站社区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第三种组织,由个人的多样化增值层与平台的资源共享层共同组成。网络促进社会化生产……在越来越民主的商业潮流中,网络众包是民主创新的一种表现。”网络众包的出现有3个时代背景:①半专业-半业余网站用户阶层的出现;②互联网的普及让消费者拥有参与权;③网络社区将参与者们组织起来形成生产单位。网络众包的产生揭示了网络社区能够比公司更有效地组织起工作者。
网络众包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可分为3种模式:面向日常工作的众包、面向信息内容的众包和面向创新的众包。豪在提出众包概念时对众包组成也进行了阐述,具体包括3类主体:①发包方。直接从大众输入中受益的组织,是众包活动发起者。众包任务作为其主要的“附属品”。②接包方。由个体组成的问题解决群体,他们对众包任务负责,并试图提交解决方案作为反馈。③平台。将发包方和接包方联系在一起的中间媒介。
围绕众包的3类主体,很多学者对众包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研究。豪认为一个典型的众包过程是:①企业确定任务,借助众包平台分发给网络大众,并指定奖励标准(一人获胜还是多人获胜);②大众选择独自完成任务或者协同完成任务;③个体或者团队将成果反馈到众包平台,企业对其质量进行评估。网络众包的出现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新的要素组织方式和新的劳动组织方式。与科层和市场等组织形式相比,网络众包更类似于企业与市场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协同中介,其相对优势比市场更稳定、比科层组织更灵活,是一种资产专用性适中,既竞争又合作,依赖市场关系、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调的中间性组织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