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历史学 . 文物 . 金属文物 . 其他金属文物

錞于

/Chunyu/
条目作者王方

王方

最后更新 2025-03-04
浏览 155
最后更新 2025-03-04
浏览 15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古代一种青铜打击乐器。

英文名称
Chunyu
所属学科
文物

体如圆筒而肩外鼓,顶部有盘,盘中央多设有提钮,有虎钮、桥钮、马钮、环钮、龙钮等,以虎钮最为常见。通常高40~80厘米,肩径20~40厘米。多数錞于做素面,少量以云纹、蕉叶纹、螺旋纹、鸟纹、人面纹等装饰,甚至还加铸文字。

錞于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两汉,南北朝时錞于已完全退出乐界。至迟宋代以后,人们已开始收藏錞于。北宋《宣和博古图》、清代《西清古鉴》都有著录。到目前为止,出土錞于的地点已遍及湘、鄂、川、黔、滇、陕、苏、鲁、皖、赣、粤、桂等十几个省、区,以湘、鄂、川、黔交界地区最为集中。有的錞于出土时三、五成组,大小有序。

錞于的奏法现已失传。参照考古发现和文献记录,应是悬挂于横木之上,执棰击打。击打时应与击鼓相配。《周礼·地官》有“以金錞和鼓”的记载。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件西汉时期铜贮贝器上,铸有奏法錞于的场景。画面中两人合扛一横木。錞于、铜鼓并悬于横木之上。石寨山贮贝器表现的是滇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合,显示了錞于的用途之一。

錞于为古代中国独创,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地域性,是春秋以来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的打击乐器。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