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主张首先出现在清前期。乾隆年间,御史胡定曾上书《河防事宜十条》,认为“黄河之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中条山一带破涧中,请令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水发,沙滞涧中,渐为平壤,可种秋麦”。他认识到黄河泥沙是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主张在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打坝拦泥沙,淤地种麦,以减少河流的泥沙,增加粮食产量。这个建议,从控制黄河中游水沙源出发,把水土保持与治河防洪结合起来,与当代采取的打淤地坝的水土保持措施相同,在小流域治理中十分有效,是极有见地的方案。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63153,"Name":"科学技术史"},{"ID":109128,"Name":"水利科学技术史"},{"ID":109129,"Name":"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ID":109234,"Name":"中国古代水土保持技术"},{"ID":109235,"Name":"沟涧筑坝拦沙"}]
. 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水利科学技术史 . 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 . 中国古代水土保持技术 . 沟涧筑坝拦沙沟涧筑坝拦沙
/Dam construction in gullies and rivers for sand control in ancient China/
最后更新 2023-10-25
浏览 100次
中国古代在山区沟涧筑坝拦沙,防止山区水土流失的工程及其技术。
- 英文名称
- Dam construction in gullies and rivers for sand control in ancient China
- 所属学科
- 科学技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