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东侧东澳湾的东南部,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1985年发掘,发掘面积140平方米。遗址年代相当于商时期。发现的遗迹主要有三处。其中两处为红烧土遗迹,一处平面呈半圆形,最大半径为60厘米,烧土厚度12~30厘米,中央有一条向西开口的沟槽;另一处平面近圆形,直径96厘米,四周烧土壁残存高度5~7厘米,厚约3~5厘米,中央有三条通道。遗迹之上及周边均发现陶支脚、釜残片及石块,这两处遗迹被认为是炊煮用途,很可能与煮盐有关。第三处遗迹平面呈长方形,四壁以石板竖砌,底部平铺若干扁平石块,长220厘米、宽约60厘米、高约25厘米,周围有少许陶片,很可能是墓葬。
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陶器以夹粗砂灰陶为主,纹饰多见粗绳纹,还有少量条纹、梯格纹和方格纹,素面陶占一定比例;泥质陶细腻,以橙黄陶为多,纹饰多见曲折纹,还有复线菱格乳丁纹、弦纹、叶脉纹、云雷纹以及云雷纹与曲折纹组合纹样等。器形有釜、罐、豆、钵、器座、支脚、箅形器、纺轮等,流行圜底、圈足和凹底,三足器仅一件,未见平底器,典型器形是折肩圈足罐、溜肩凹底罐。石器多通体磨光,有锛、斧、凿、网坠、镞、矛、环等,还有一件穿孔蚌器。结合海湾沙丘遗址的自然环境,推测当时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
该遗址的发掘对探讨当时岛民的生产生活及制盐业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将以该遗址为代表的同类遗存称为“东澳湾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