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科学观为价值定向,以实证主义为哲学方法论,采用观察、实验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人类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客观、量化研究,以期探索人类心理普遍规律,进而达到对心理与行为预测、控制目的的心理学研究取向。
自然科学心理学
以自然科学为楷模,借鉴甚或照搬自然科学的科学观与方法论建设心理学的科学主义研究取向。又称科学主义心理学、主流心理学。
- 英文名称
- natural science of psychology
- 又称
- 科学主义心理学、主流心理学
- 所属学科
- 心理学
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后,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挣脱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形成了建立在经验主义原则基础上的理性主义的科学态度,大大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受此影响,英国哲学家J.洛克、T.H.霍布斯、D.哈特莱以及德国的H.von亥姆霍茨、E.H.韦伯、G.T.费希纳等人都开始借鉴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心理过程,心理学的科学主义倾向初露端倪。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正式宣告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意识,奠定了心理学研究的自然科学化立场,被看成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式独立的标志。科学心理学诞生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然科学取向和人文科学取向两大阵营,其中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被看作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典型代表,此后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生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等也陆续加入这一阵营。自然科学心理学一直占据心理学的主流地位。
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坚持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在自然科学心理学看来,自然科学遵循价值无涉原则和经验证实原则,前者主张在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见,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如实地观察和描述;后者强调一切学科的一切知识都必须是实证的、经验的,两者都秉承一种客观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只有经过客观实证获得的知识才是唯一真正的科学知识,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这种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②在研究对象上,强调可观察性、可验证性。受自然科学观的影响,自然科学心理学只研究一切可以被观察的、被实证的事实,如感觉、知觉、记忆、表象等人类较低级的心理现象及外显行为,而人的复杂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如意识,与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有关的心理内容等)由于不能被有效观察或实验证实而被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这一取向反映了自然科学心理学“自然化”的人性观,即将人视作具有物理特征的自然物、动物或机器,是客观的、机械的存在;是由部分构成的,可进行还原分析和因素分析。③在研究方法方面,坚持实证主义和方法中心。为了实现心理学的科学化,自然科学心理学以实证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基础,把从自然科学中提炼出的实证方法看作达至真理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广泛采用观察、实验等客观方法对心理现象进行数量化研究;并进一步把使用客观、实证的方法作为衡量心理学科学性的唯一标准,呈现出方法中心的倾向。④在研究目标和任务上,自然科学心理学把探讨心理事实,探索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心理与行为的普遍规律,从而使其对人类心理进行有效预测与控制作为立足点或努力方向。
自然科学心理学的优势和历史贡献毋庸置疑。它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强调知识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直接促成了心理学的独立和科学化;促进了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揭示了人类心理与行为背后的某些普遍规律,对认识人的自然属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其缺陷十分明显:自然科学心理学表现出的唯实证主义、方法中心、还原主义、元素分析等限制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忽视了人的高级心理属性、人性的完整性和主观能动性,导致对人性的误读;限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弱化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缺乏生态效度,导致心理学与人的现实生活的疏离;对人文取向心理学进行否认排斥,加剧心理学内部的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学的分裂。
扩展阅读
-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分裂及其整合.心理学报,1999,31(3):349-356.
- 伍麟,郭增花.作为人文科学的心理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