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详列了十三个建筑工种的设计原则、建筑构件加工制造方法,以及工料定额和设计图样,成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次全面而细致的总结。
此书颁行之际正值北宋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宫廷生活日趋奢靡,皇族及显贵竞相兴建豪华精丽的宫殿、苑囿、府第、宫署及寺观、园林等。而官吏又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拮据,入不敷出。王安石执政期间,曾制订了各种财政、经济的有关条例,《营造法式》也是此时由将作监编修,于至元佑六年(1091)成书的。由于初编缺乏用材制度,以致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各种弊端,故绍圣四年(1097)又由将作监少监李诫奉敕重修,于元符三年(1100)编成,崇宁二年(1103)刊印颁发。由此书颁行的社会背景及内容可以明显看出,该书编修的主要目的是在人力、财力、物力日趋匮乏,而上流社会又日趋铺张这一矛盾的情况下,力图防止贪污浪费,同时保证设计、材料和施工质量,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努力。
《营造法式》全书共三十四卷,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大部分。其中第一、二卷是《总释》和《总例》,考证了当时每种建筑术语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名称以及该书中所用的正式名称,求得语言统一。第三至十五卷为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十三个工种的制度,并说明每一工种如何按建筑物的等级和大小,选用标准材料,确定各种构件的比例尺寸、加工方法及各个构件的相互关系和位置等。第十六至二十五卷按照各作制度的内容,规定了各工种的构件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第二十六至二十八卷规定了各工种的用料定额和有关工作的质量。第二十九至三十四卷是图样,包括当时的测量工作和石作、大小木作、彩画作等平面图、断面图、构件图、各种雕饰纹样与彩画图案。此外,全书开卷处还设有看样和目录各一卷,其中看样说明了若干规定和数据,如屋顶坡度曲线的画法,计算材料所用的各种几何形比例,定垂直和水平的方法,按不同季节订定劳动日的标准等等。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强调了另一条规则,即“有定法而无定式”,各种制度在基本遵守的大前提下可“随宜加减”,这样就使设计与施工既有典可依、有章可循,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营造法式》虽是一部官书,主要是讲述上层社会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建筑的构造方法,但据统计数字来看,全书357篇3555条中有308篇3272条是来自工匠世代相传的经久可用之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中原地区建筑技术的普遍水平,直接或间接地总结了中国11世纪建筑设计方法和施工管理的经验,反映了工匠对科学技术掌握的程度,是一部闪烁着古代劳动工匠智慧和才能的巨著,也是迄今所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建筑专著,对研究唐宋建筑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1919年,朱启钤在原江苏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了宋《营造法式》的抄本,在当时“整理国故”的思潮影响下,自筹资金发起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较为细致地研究了宋《营造法式》,并将其刊印发行。梁思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营造法式》注释,为后人的研究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