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串场河以东,北至黄淮三角洲南缘的射阳河口,南达长江三角洲北缘的东串场河滨,为狭长广阔的海积平原。主要分布于盐城市和南通市境内。第四纪最后一次海侵时浸淹成为浅海,直到里下河东侧的岸外沙堤形成后才依次成陆。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间,淮南黜陟使李承由阜宁至盐城沿沙脊修筑捍海堰,称为常丰堰。北宋天圣(1023~1032)年间,西溪盐官范仲淹在原常丰堰西复修捍海堰,后来统称为范公堤。
苏东滨海平原形成于2000~3000年以前,历史上黄河和淮河搬运来的泥沙加速了平原的沉积。自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特别是1494年以后,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苏北沿海入海,沿海滩涂迅速向外淤长,形成广阔的滨海平原。苏东滨海平原仍在不断向海延伸,主要表现在东台、大丰一带海岸继续向外推进,并在东台市弶港以东海面形成规模巨大的辐射沙脊群。
苏东滨海平原地面海拔1.5~4.5米,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海安、如皋市丁堰、如东一线是长江北岸沙咀和滨海平原衔接处,地势最高,由此向北,地势逐渐降落,至射阳河畔已下降为1米左右,为江苏全境地势最低洼处。苏东滨海平原东部岸线平直,岸上有广阔的滩涂地带。岸外有许多尚未出露的沙堆和沙脊群,海滩缓倾,属典型的淤泥质海岸。由于地势低平,所有入海河流受海潮顶托,水流平缓,曲流发育,尤以射阳河、新洋港、斗龙港等大河的曲流地貌发育为典型。分布有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滨海湿地。经过长期的开垦开发,苏东滨海平原已成为重要的农、林、牧、副、渔、工综合发展基地和生态功能区(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