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 . 恒星的形成和演化 . 赫罗图

夸克星

/quark star/
条目作者徐仁新

徐仁新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93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9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一种以游离夸克为基本组分而构成的致密天体。是大质量恒星演化至晚期通过超新星爆发而残留的遗骸。表现为脉冲星。

英文名称
quark star
所属学科
天文学

随着对深层次物质结构的探索,人们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认识到:包括中子、质子在内的强子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所构成。在高密度的情况下,束缚于强子内的夸克或可分离开来,这一过程被称为“解禁”。鉴于此,一些学者开始讨论大质量中子星核心处夸克解禁的可能性。不过因实验上未发现自由夸克,人们当时误认为夸克质量远大于质子质量,夸克因而通过深势阱相互束缚结合成强子。在这种错误的观念引导下,D.D.伊万年科( Dmitri Dmitrievich Ivanenko 1904-7-29~1994-12-30)和D.F.库尔德兰兹(D.F. Kurdgelaidze)(1969)计算得到了过高的夸克解禁密度,而伊萄(1970)给出了过低的夸克星质量。1973年,D.J.格罗斯(David Jonathan Gross 1941-2-19~ )、H.D.波利策(Hugh David Politzer 1949-08-31~ )和F.威尔切克(Frank Wilczek 1951-05-15~ )(三位分享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从理论上证明了强作用渐近自由,这标志着描述强作用的基本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的建立。因此,夸克星也可以看作高密度下渐近自由属性的一种理论预言。

在高能标下,因渐近自由行为,QCD可采用微扰论处理。然而,夸克解禁密度以及夸克物质的性质等却与QCD的非微扰特征密不可分。如何正确考虑这一非微扰效应仍是粒子物理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跟世纪奖金问题“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Yang-Mills Existence and Mass Gap)紧密相关。1984年,美国科学家E.威滕( Edward Witten 1951~)推测大块的奇异夸克物质(以几乎等数量的上、下和奇异夸克为组成单元)是强作用物质的基态并讨论其存在的可能性(夸克星、宇宙线和暗物质)。这一论断后来被称为“威滕猜想”。由奇异夸克物质构成的致密星被称为奇异夸克星,简称为夸克星或奇异星。E.法赫和R.L.贾菲于1984年利用MIT口袋模型计算发现:威滕猜想在很大的参数空间内是合理的。

若威滕猜想成立,夸克星要比中子星更稳定,因而观测上发现的脉冲星很可能是夸克星。海赛小组和阿考克小组于1986年分别独立计算了夸克星的结构,发现夸克星确实可以具有跟中子星相近的极限质量。至此,相对于流行的中子星而言,夸克星作为另一类模型而存在。考虑到脉冲星类致密天体观测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何从观测上鉴别中子星或夸克星依然是天体物理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对于威滕猜想而言,另一种可能性是:大块的、成团的(即夸克并非处于游离态,而是如原子核内夸克束缚于核子内那样)、以几乎等量轻味夸克(包括上、下和奇异夸克)构成的致密物质才是强作用物质的基态。由于在数倍核物质密度情况下,夸克之间的耦合依然很强,因此尚不能排除这一可能。研究表明,相比中子星而言,这种情形下形成的致密星在表面和整体结构上都有鲜明的特点(如整体呈固相)。如何通过天文观测确定这类天体是否存在,也将是有趣的天体物理话题。

  • WITTEN E.Cosmic separation of phases.Physical Review D:Particles and Fields,1984,30(2):272.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