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喀斯特3个自然遗产地组成,总面积14.60万公顷,其中核心区4.76万公顷,缓冲区9.84万公顷。代表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自古生代以来长期、多期的演化历史,地球热带—亚热带典型石林、锥状和峡谷喀斯特的地貌特征、形成演化机制、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美学价值,充分满足世界遗产地评价标准的第7条、第8条。2007年6月2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地。
位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滇东起伏和缓的高原面上。总面积3.5万公顷,其中核心区1.21万公顷,缓冲区2.29万公顷。发育于早二叠世栖霞茅口组灰岩上,以石林地貌最显著,由石柱成群连片分布而成。石柱形态有剑状、柱状、塔状、蘑菇状、锥状、不规则状等,造型优美。经历了土下溶蚀作用过程和两次被覆盖两次出露的复杂演化历史,记录了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证据。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林地貌相比,云南石林的面积最大,石柱形态最丰富,形成演化历史最复杂,代表一种独特的石林形成演化机制。
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东南部,贵州高原面向广西丘陵、盆地过度的斜坡地带上。总面积7.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2.95万公顷,缓冲区4.35万公顷。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和大小七孔片区为主。锥状的峰林、峰丛喀斯特地貌最显著,锥峰单体最典型,组合形态最丰富,有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峰林洼地、峰林谷地等。保存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喀斯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及栖息地。代表了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地貌特征,反映出大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模式与生物生态过程。
位于重庆市武隆县境内。总面积3.8万公顷,其中核心区0.6万公顷,缓冲区3.2万公顷。以芙蓉江喀斯特峡谷为主,由峡谷、天生桥、天坑、洞穴、伏流等构成完整的峡谷喀斯特系统。峡谷多而形态多样,在长达31千米的芙蓉江峡谷段,发育有典型的V形峡谷、箱形峡谷、地缝式峡谷、嶂谷等,以羊水峡和龙水峡最为壮观,前者部分为典型的嶂谷,后者为地缝式峡谷。天生桥有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3座,规模宏大。分布在同一峡谷1.5千米范围内,桥间有青龙和神鹰2个天坑。洞穴众多,以芙蓉洞最典型,其洞体规模宏大,洞内次生微地貌形态多样而丰富。峡谷成因复杂,既有地壳抬升导致河流下切形成峡谷,也有地下暗河洞顶坍塌形成峡谷,侵蚀、溶蚀及崩塌成因峡谷均有发育。武隆峡谷喀斯特完整地展示了整个峡谷喀斯特发育演化系统,以及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峡谷喀斯特系统的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