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戏剧学 . 中国话剧 . 史论 . 戏剧运动

抗敌演出大联合

/Anti enemy performance Alliance/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37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3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戏剧界掀起的以抗日为题材演出的盛况局面。

英文名称
Anti enemy performance Alliance
所属学科
戏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战戏剧运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同年7月15日上海剧作者协会召开全体会议,夏衍在会上提出扩大上海剧作者协会为全国性组织,以适应团结抗日的形式需要。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会上还决定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8月7日,《保卫卢沟桥》在上海蓬莱大戏院演出。全剧由三个连续的独幕剧组成。剧本由崔嵬、张季纯等17人参加创作,由夏衍、郑伯奇等4人整理,由洪深、唐槐秋等19人组成导演团,主题歌曲由塞克、孙师毅等人作词,冼星海、盛甲伦等6人作曲,上海各剧团、各电影公司近百名主要演员担任了演出和剧务工作。此剧一经上演立刻引起轰动。与此同时,以卢沟桥为题材的剧本还有田汉创作的《卢沟桥》、张季纯创作的《血洒卢沟桥》、陈柏尘创作的《卢沟桥之战》。这些作品的上演揭开了抗战戏剧的序幕。继上海、南京的演出活动之后,广州、武汉、昆明、贵阳等地也纷纷出现了抗战演剧活动。各地的演剧团体不断涌现,许多地方的戏剧工作者建立或调整了戏剧联合机构。

1937年12月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下设总务、话剧、歌剧、杂剧、编译等5个部,分别由朱双云、田汉、洪深、陈立夫、阳翰笙等任部主任,协会在各地设有分会。协会要求全国戏剧界人士摒除一切成见,巩固超派系、超地域的团结,以戏剧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协会定每年10月10日为全国戏剧节(1943年后改为每年2月15日举行)。1938年下半年,协会迁往重庆,重庆成为大后方戏剧运动中心。为庆祝第一届戏剧节,协会理事和重庆分会理事推选余上沅、应云卫、赵丹、宋之的等人组成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第一届戏剧节演出委员会。在演出委员会的领导下,话剧界组成25个移动演剧队在市区、郊区流动演出;在社交会堂举行了一周的“五分公演”(五分钱一张票)。这次演出活动,持续22天,500余名话剧和戏曲工作者、1000余名业余戏剧爱好者参加了演出的各项工作,观众达数10万人次,影响很大。此后,在协会和重庆分会领导下,重庆又举行过多次规模盛大的戏剧演出活动。此外,成都、广州、桂林等分会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战戏剧活动,促进了戏剧界大联合的巩固,对推动大后方抗战剧运起了较大作用。1939年后,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协会活动日趋减少,名存实亡。

根据国共合作抗日的协议,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政治部,政治部设立部务委员,吸收国内学术、文化界著名人士参加,下设三个厅,一二厅专司总务、动员;第三厅专司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第三厅分艺术、电影、国际宣传等几个处,第六处主管艺术,负责人田汉,集中了一大批一流艺术家,具有很强的号召力。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剧作者协会于8月15日召开紧急会议,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并迅速组建了13个救亡演剧队、1个京剧救亡演剧队和3个战地服务团,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抗战戏剧活动。救亡演剧队在演剧之外,还进行歌咏、美术、演讲等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抗敌演出不仅实现了队伍上的联合,而且实现了文化大联合。这一阶段,除第三厅领导组织的抗敌演剧队、宣传队、孩子剧团之外,尚有各省市抗敌后援会移动演剧队、军队的士兵剧团和地方上的群众演出团体以及教育部组织的巡回演出队,军委会政治部直属的教导剧团,精神上的一致、意志上的高涨带来了中国话剧演出团体最多、演出最繁荣的昌盛时期。

  • 葛一虹.中国话剧通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