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舞蹈历史悠久,种类众多,风格鲜明。云南的26个民族都有民间舞蹈,大多分布在各自民族的居住区域内。众多的民族舞蹈基本上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性、整体性、群众性,而且通过节日、仪式和习俗得以规范化、制度化并世代传承。云南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得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品种繁多、瑰丽多姿、独具古朴土风。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古朴性、多元性、交融性、风俗性、民族性、复合性和独特性。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因民族、地域、文化背景不同而呈现各种个性鲜明的表现形式,既有群体踏歌大转圈的大场面,也有主角独舞、双人舞等形式,还有边唱边舞、拿着乐器边吹边弹等各种不同的形式。
云南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人类最早的舞蹈缘于生产和生活,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就会跳舞。新石器时代的沧源崖画中可以判明的“五人圆舞”和“羽人舞”,在今天云南的佤族、傣族、彝族、哈尼族、景颇族等民族中都还有遗存。从新石器时代起,羌人沿着横断山脉河谷通道不断南下,与原分布在云南的“昆明人”等土著居民相融合,在3000多年前形成了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此后由于距离内地较远,云南各族多保持着原始社会的社会形态和各自的文化特点,如大约在母系社会时期出现的基诺族大鼓舞、葫芦笙舞和原始父系社会初期产生的佤族木鼓舞等。自公元前7世纪至西汉,云南已大约进入了青铜文化时代,可通过出土的青铜器分辨出羽人舞、盘舞、葫芦笙舞、铜鼓舞等舞种。汉晋时期,滇东地区的“南中大姓”崛起,受汉文化影响,今流传在滇东各县的彝族舞蹈“跳德”“转戛”均可能是当时产生的舞蹈遗存。唐宋时期,洱海、滇池等地的彝族先民都有了成熟的“打歌”“葫芦笙舞”等舞种。公元802年,南诏国王异牟寻进献给唐王朝的乐舞剧《南诏奉圣乐》(由韦皋修改完成),为歌、舞、乐为一体的云南少数民族经典艺术作品,进长安献演,为一时之盛事,从此被列为唐代宫廷十四部乐之一,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此后经云南传向唐朝廷的乐舞有《骠国乐》及著名的《菩萨蛮》等十多种。995年,葫芦笙歌舞进入宋朝廷。元朝时期,苗族、瑶族先后迁入云南,也将芦笙舞带入了云南。入滇元军与当地彝族通婚,引入了如今在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中流行的“跳乐”“地会”“舞龙”等舞蹈。明洪武年间,花灯由驻军带入云南。清初,江南“弦歌”已传入云南。清顺治年间,滇中已有了“花鼓舞”。明清时期,云南各少数民族的舞蹈多已形成,地方史书、志书或文人著述以及少数民族古歌谣中多有记述。
云南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甚至一个民族中因居住分散和民族分支众多,各聚居区的舞蹈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类别。如彝族舞蹈的不同类别,最具有代表性的可分为阿细跳月、烟盒舞、乐作舞、打歌、花鼓舞、丝弦舞、铜鼓舞7大类。闻名中外的傣族孔雀舞和象脚鼓舞遍及云南省傣族地区,但各聚居区跳法都不一样,即使同一聚居区,由于舞蹈艺人们的再创造,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特色。在各民族中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舞蹈,如景颇族目瑙纵歌,哈尼族扇子舞、扭鼓舞,白族“绕三灵”中的霸王鞭、双飞燕,拉祜族芦笙舞,纳西族东巴舞,藏族的中甸锅庄舞、德钦弦子舞,瑶族铜铃舞,苗族芦笙舞,怒族哦得得,傈僳族生产舞,布朗族大鼓舞,基诺族竹简舞,阿昌族蹬窝罗,德昂族水鼓舞,独龙族剽牛舞,普米族搓蹉舞,蒙古族齐纳各早,佤族木鼓舞等,随着文艺演出已被世人所熟知。
目前云南已收集到的舞蹈有1255种、7818个套路,舞曲6950首,打击乐471首,民间舞蹈传说故事574个。其中,较典型的有汉族民间舞蹈130多种,彝族民间舞蹈173种、1900多个套路,白族民间舞蹈74种,哈尼族有祭祖先神灵的舞蹈4种、丧葬舞蹈11种、节日庆典舞蹈15种、婚嫁舞蹈3种、自娱情爱舞蹈5种、游戏舞(儿童舞)7种、巫舞4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云南民族舞蹈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26个民族以及克木人、芒人的民间舞蹈都被搬上了舞台,都有了本民族的舞蹈作品。1957年,《双人孔雀舞》《集体孔雀舞》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银质奖章。1959年,《赶摆》《小卜少》等节目入选国庆招待晚会,《小卜少》入选献礼歌舞艺术片《百凤朝阳》。20世纪70年代,云南民族舞蹈又呈现一个发展高峰,全省建立州市级专业歌舞团14个,县级文工团、队90个,全省创作约2000个剧(节)目,演出27万余场,民族舞蹈演出占有较大比重。1981年云南省舞蹈家协会成立,舞蹈队伍得到充实,舞蹈创作表现手法不断改进。80年代以后,创作出傣族舞蹈《水》、佤族舞蹈《木鼓舞》、彝族舞蹈《小伙·四弦·马缨花》等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上千个,彝族舞剧《阿诗玛》、傣族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佤族舞剧《云海丰碑》、傈僳族舞蹈诗《啊,傈僳!》、普米族舞蹈诗《母亲河》、主题舞蹈晚会《跳云南》《爱的足迹》等60多台。这些民族舞蹈剧(节)目在国内获得包括“五个一工程”奖、“20世纪华人舞蹈经典作品”奖、“文华奖”“荷花奖”(金、银、铜奖)、优秀表演奖在内的179个奖项以及许多国际奖项。
弥勒市彝族(阿细)歌舞(张晓梅 提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云南涌现出一批各民族的优秀舞蹈家、理论评论家、教育家,如胡宗澧、毛相、刘金吾、刀发祥、康瘦华、聂乾先、周培武、马文静、赵惠和、王佳敏、马远敏、陶春、朱红、石裕祖等。其中,舞蹈表演艺术家刀美兰,被誉为“傣家的金孔雀”。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傣族舞蹈家刀美兰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担任第6场编导并任傣族舞蹈领舞。她合作编导并表演的傣族独舞《水》,获首届中国舞蹈比赛金奖,并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编导的《雀之灵》享誉中外,获第2届全国舞蹈比赛金奖,并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她是首位在国外举办独舞晚会的中国舞蹈家,由她编导并领舞的《云南映象》获“荷花奖”5项金奖。在红土高原,一批又一批薪火传承的云南舞蹈艺术家和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为云南民族舞蹈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国内和国际的广泛赞誉。